让可贵的“职业病”流行开来
□
林轩鹤
看到一位受伤的老人倒在血泊中,昏迷不醒,呼吸困难,在附近没有监控的情况下,是救还是不救?10月30日晚上9点左右,这样一道选择题摆在镇江市电力路上很多路人面前。最终,一些围观者的答案是因为“小心被人讹”选择望而远之,而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年轻女护士刘灵娣在有人劝告不要多管闲事的情况下仍选择救人。目前,受伤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救人后,刘灵娣有了美称“镇江刘美人”。对于自己的举动,刘灵娣认为:“可能是职业病吧,我看到病人就想去抢救,也没想那么多。”(《现代快报》11月1日)
“可能是职业病吧,我看到病人就想去抢救。”正是这样一句朴实的回答,让许多人为之动容。这个“职业病”很美丽,这个“职业病”很可贵,这个“职业病”有利于社会健康。敬业是支撑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它是人们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的高度认同和热爱,同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化。只有敬畏自己的职业,才能将其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2003年,当非典袭来的时候,许多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投入到救治病人和探寻病因的战斗之中,不辞艰辛,日夜鏖战。他们为什么能够有如此的勇气和热忱?他们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的职业就是治病救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没什么可说的。”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但这些简单朴素的语言令人肃然起敬。今年以来,杭州“最美司机”吴斌、佳木斯“最美教师”张丽莉等众多平民英雄的行为,是一种本能,是他们的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更是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是人性之美的自然绽放。
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今年河南考区高考作文的材料,讲的是一个故事——有个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来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正因为你顺便补了船上的漏洞,让我那驾船出海的孩子能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故事中,助人已成为漆工的一种习惯,其举手之劳,竟然挽救了船主孩子的性命。同样的,护士刘灵娣“看到街头病人就想去抢救”,不仅在于敬业,还在于无论何时何地,她都把救死扶伤作为一种自觉的职业习惯。
毋庸讳言,在我们身边,也曾经发生过有人面对遇困者的求助扬长而去的事情。这恐怕是因为他们觉得事不关己,少扯麻烦。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难处。如果我们对遇困者麻木不仁,等明天有困难时同样可能没人帮助我们。因此,扶困、助难、救急应该是公民的基本爱心,应该成为公民的“职业习惯”,甚至成为一种可贵的“职业病”流行开来,这样,整个社会的“综合健康指数”就越高,幸福指数和文明水平就能提升。当助人为乐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心灵会得到净化,我们的胸怀会更加宽广。挽起手来,我们就有了更坚韧的抵抗力,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危难。
(发表于2012年11月7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