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声音”还需好声誉

(2012-10-10 08:54: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好声音”还需好声誉

□林轩鹤

   

    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虽然已经结束,但关于节目的争议并未终止。评委杨坤被网友质疑过分袒护学员金志文和关喆,而他与女学员丁丁的关系也遭网友质疑,他的微博由于遭到网友近20万条帖子围攻被迫关闭评论。(天津网10月5日报道)

    今年被人戏称为“选秀年”,在“限娱令”的重压下,选秀节目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风起云涌。辽宁卫视《激情唱响》、上海卫视《声动亚洲》、云南卫视《完美声音》、青海卫视《花儿朵朵》、深圳卫视《清唱团》、山东卫视《天籁之声》等相继抢占荧屏。而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思考,其中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是个典型例子,其寻找好声音的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屏蔽了“以脸选人”的规则,这让它热闹了好一阵子,引得广大观众关注,也发掘了一些音乐人才。

    但是,《中国好声音》自开播后就夹杂着争议的“杂音”,可谓话题多多:继徐海星过度打苦情牌“情感泛滥”、李代沫“同性恋”、吉克隽逸奢华的高消费生活等负面新闻先后传出后,绯闻终于到了高峰——女歌手丁丁与导师杨坤谱写地下“师生恋”!无论消息是否属实,“潜规则”、“泡妞力保晋级”等醒目字眼已足让观众的八卦细胞随之沸腾,也让杨坤迎来了事业第二春、让丁丁一夜成名。之所以出现过分煽情,甚至以绯闻吸人眼球,将“好声音”变为“好演员”,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博出位。再看看近年来一些选秀节目,尖酸刻薄的评委不乏其人,哗众取宠的选手时而有之,俨然把选秀变成个人秀场。  

    不容回避的是,近年来,形式雷同的国内选秀节目风生水起,简直呈一窝蜂的态势,这些节目你追我赶,怪招频出,竞争陷入了“肉搏战”。选秀节目是否能为卫视影响力作出贡献尚不得知,但资源被过度浪费却是不争的事实。选秀节目为何这么火?深层次的现实语境是,在一个泛娱乐化时代,娱乐节目具有低风险性,同时又有极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能迅速实现吸引眼球的目标。当然,最关键的原因是,在眼球经济时代,选秀节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经济效益。

    我们不能否认参加音乐选秀节目的选手,有许多人是怀着音乐梦想而来的。他们让激情与自由挥洒,让个性与梦想齐欢,这种理想无可非议。但不能为了经济效益乐此不疲地以炒作为乐事,不能为了赚取眼球就罔顾职业道德。娱乐节目,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到“健康而不糟糠、快乐而不瞎乐、通俗而不庸俗。”  

    歌星不能只有“好声音”,还需有好声誉,应该做到德艺双馨。德,就是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精神、价值取向、思想境界、社会信誉等,是文艺从业人员人格魅力之本、立身处世之根。艺,就是艺术才华、艺术能力、艺术风格、艺术境界等,是艺术造诣的集中展现,是他们艺术魅力之源、成就事业之基。德与艺相辅相成,立艺先要立德,人品决定艺品。古人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有艺而无德,没有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艺就难以真正被社会认可。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艺品相得益彰,歌艺方能行之久远。

                   (发表于2012年10月10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短评二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