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拿什么来吸引游客
□林轩鹤
高速公路免费的细则刚刚出台,又传来80家景区门票降价的利好消息,这让不少计划“十一”黄金周出游的人们颇为欢喜。首批公布的降价和免费景区涉及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平均降价幅度为37%,其中13个游览参观点实行免费。第二批门票价格下调景区也即将公布,游客盼望着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可是,与此同时,却有多家知名景区拟上调门票价格。(9月24日中国新闻网)
目前国内景区门票确实存在价格过高的问题,人们希望有更多的著名景区能够让老百姓玩得起。此次部分景区门票降价,是管理部门在利民惠民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是一些著名景点死活不肯下调门票价格,甚至还提价。景区门票价格居高不下的背后凸显了景区盈利模式的单一,对门票这一收入来源的严重依赖,这充分暴露了景区管理部门的短视。一些景区门票涨价,但旅游品质却难言乐观,人满为患不说,吃、住、娱乐都很难得到高品质的服务。违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畸形涨价,虽然暂时能增加门票收益,但从长远而言,不理智的涨价会伤及尚未真正形成产业规模的旅游业本身。
其实景区门票不提价甚至下调,并不一定会影响旅游收入,因为还有其他方面可以吸引游客。成功案例早就存在,我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票价多年未涨,但旅游收入不降反升。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门票只是其中之一。崆峒山主要在提升旅游品质、延长旅游产业链上下工夫,开发了崆峒古镇等旅游项目。还有一个成功例子,杭州西湖自2003年推行免票后游客大量增加,游人逗留时间延长,带动了周边餐饮、旅馆、零售等多个行业的效益提升。“免费西湖”每年门票损失2530万元,却换回100多亿元的丰厚回报,其胜在免费的无门槛,更胜在文化内涵和产业链条。从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国内景区需要逐渐甩脱“门票经济”,过渡到“度假型经济”。
景区,如何打破对门票的依赖?景区,应该拿什么来吸引游客?挖掘文化内涵,增强软实力,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形成良性循环。苏州、杭州、无锡等旅游城市,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旅游消费,其中的文娱活动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无论是无锡影视城的《三英战吕布》现场表演,还是苏州园林内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都能让游客在开心玩的同时,又欣赏到当地的特色文化。而杭州更是广泛利用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在杭州宋城演出白娘子和许仙的动人神话传说,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此外,在演出现场,还有凉丝丝、细幽幽的“西湖雨水”从天而降,撒在观众的身上,让人游出了新意。江西婺源游客白天可以在乡间古道享受田园风光,夜间则返回县城品茶,观看纯粹的茶艺表演与傩舞演出,这就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与联动性。因此,景区在旅游市场上想存活、盼壮大,不能单靠昂贵的门票。
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品牌竞争力。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丰富独特才是景区的精髓,才是吸引游客兴趣的根本点。
(2012年9月26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