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宣传不能靠“行为艺术”
□林轩鹤
《小狐狸卖空气》本是小学课本中的一篇童话,如今有现实版了。
8月11日,“奥运万里行有我中国棒”车队到达南京,此次南京站的主题为“环保中国有我中国棒”。现场“中国首善”陈光标不但举起锤子砸电动车,而且透露,自己将于9月17日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流动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售价4元至5元。(8月12日中国新闻网)
“售卖新鲜空气”,的确是一种创意,如果作为一种概念推出,引导一下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理念倒也无可厚非。但真要将10万罐乃至更多的“新鲜空气”推向市场,就可能是一场带有商业性质的“秀”。不用说这种前所未有的“气体饮料”有没有质量技术标准,也不用说如何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单让国人能普遍地像喝矿泉水一样花钱买“新鲜空气”,就不大现实。
近年来,陈光标在扶危济困、慈善捐赠方面慷慨大方,但他的高调慈善引发争议。然而,陈光标本人却认为,他希望用高调慈善刺激富人行善之道,于是他便有了开演唱会送羊、“撒钱”发感恩红包、砸大奔呼吁环保等高调的举动。而他也在引来争议的同时,获取了更多的眼球。作为一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关注环保,投身环保,当令人敬佩。但这次又是砸电动车,又是卖新鲜空气,便演得有点过了,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陈光标砸的几辆旧电动车,其价值不过万余元,却引来众多媒体和公众的围观,他顺便抛出“卖空气”这一观念,无疑是用很小的宣传成本,获取了媒体帮助宣传的效果!
一段时间以来,环保事件屡屡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某些企业家缺乏环保社会责任,他们为了能赚钱、多赚钱,置环保于不顾。陈光标能以身作则呼吁环保,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即使是“作秀”,人们也大多能接受。但是,环保问题却不是靠“作秀”和“行为艺术”就能解决的,如果想借环保之名沽名钓誉,则更不可取。其实将大排量车弃之不用,并不是陈光标所独创,当今不乏逆“车潮”而动的环保新鲜人。他们大多具备买车的能力,却自愿骑车、步行或乘公交车出行。他们不会用砸车的举动来宣扬他们的绿色出行理念,而是默默地把这份绿色融入每一天的生活。他们不需要向这个世界宣扬什么,也没打算从这个世界索取什么名声、荣誉,而只是为了一份自己想过的生活。
选择了环保宣传,也就选择了付出。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总比卖新鲜空气、砸车等举动强得多。中国网络电视台日前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与其售卖空气,不如把精力、财力放在实际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同样大多数人认为频繁作秀让公益行为不再纯粹。
《小狐狸卖空气》有一个美丽的结尾:“几年过去了,城市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处是绿树、草坪和鲜花,就像美丽的大花园。人们再也不来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要实现这个愿望,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几场表面看起来很精彩的“行为艺术”。
(发表于2012年8月15日《泉州晚报》“评论·民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