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光中诗作《洛阳桥》发布(附诗作)

(2011-05-26 11:41: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闻报道

 

               余光中赋诗吟诵洛阳桥
                            发布仪式在洛阳桥举行

 

余光中诗作《洛阳桥》发布(附诗作)
    男女声朗诵《洛阳桥》           
  

余光中诗作《洛阳桥》发布(附诗作)
    本博文作者与会
                   余光中诗作《洛阳桥》发布(附诗作)
     发布会现场
余光中诗作《洛阳桥》发布(附诗作)
   熊志强(左)展示诗作手稿,右为陆炳文

    余光中先生吟诵家乡洛阳桥的诗作《洛阳桥》,5月26日上午9点30分在泉州洛阳桥中亭发布。台湾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台湾省文联主席陆炳文先生在发布仪式上介绍余光中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并展示手稿。活动由泉州市文联等主办。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熊志强,市文联副主席陈瑞统,泉州市作协主席戴冠青,副主席潇琴、郭培明、蔡飞跃,副秘书长林轩鹤,《泉州文学》副主编张明,惠安县诗人林凌鹤等,泉州各主要媒体,以及各界人士近百人参加发布仪式。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籍贯泉州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余光中先生作品多产,其中《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
    余中光曾分别于2003年、2004年回到家乡泉州。今年4月底余光中先生第三次回乡。4月22日,余光中先生沿着洛阳桥,从桥南到桥北,一步一个脚印,用双脚丈量洛阳桥的千年历史。余光中高兴地说:“今天我终于得以从头到尾走完全程,用我的脚程1060步走过。”当了解到洛阳桥建造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和大地震洛阳桥屹立不倒时,余光中深受震撼,他决定为洛阳桥创作一首新诗。据悉,余光中与洛阳桥结缘是在2004年8月,当时他便惊叹于洛阳古桥神奇的架桥法和文化底蕴,只可惜时值夏天中午,天气异常炎热,没能细细体会其韵味。而今年4月底余光中洛阳桥之行了却了他多年的夙愿。故乡留给诗人的回忆是美好的。返台后,他很快创作了这首40行的作品《洛阳桥》,并委托台湾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台湾省文联主席陆炳文先生将诗稿带回泉州。
    发布仪式上,男女声朗诵深情演绎了余光中先生诗作《洛阳桥》。熊志强委托陆炳文先生向余光中先生转赠4月24日由市文联、市作协主办的“余光中诗会”光盘。(林轩鹤)

 

附:      

             洛 阳 桥

                余光中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

    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

    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

    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

   

    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

    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

    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

    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

    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

    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

    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

   

    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

    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耋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

    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