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师从南怀瑾:启悟儒释道

(2008-10-20 23:54:57)
标签:

宗教

儒释道

释家

道家

南怀瑾

分类: 阅人无数

题记:儒家的精神是:以入世的姿态出世。释家的精神是:以出世的姿态入世。道家的精神是:以入世的姿态出世,以出世的姿态入世。

 

师从南怀瑾:启悟儒释道

 

有生以来,一直愧于难以潜心治学,故而,对于那些学问大家,甚至有种敬而远之的怪异感觉。如果说有例外的话,便首推南怀瑾大师了。

对一般人来说,学问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有用则贵,无用则弃。对南怀瑾大师而言,学问是一种素养,得之于心、用之于身、随之于意,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堪称是真学问了!南怀瑾大师最令人敬佩的是治学精神,对各种学说既不盲从也不轻视,能够自由出入诸家之门,且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态度。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南怀瑾大师贯通儒、释、道三家学说,又有所偏重、有所取舍。从思想基础来看,南怀瑾大师似乎倾向于儒家,善于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大千世界、融入社会生活,并有深远贡献,有深刻影响。虽已八旬高龄,却四处奔波,启导后学。而这些,可能跟他早年熟读儒教经典而形成的价值观有关。从学术基础来看,南怀瑾大师似乎倾向于释家,他对其它学说的体悟和诠释,多以佛教思想为载体。而这些,可能跟他长期对佛学的浸淫有关。从处世为人的态度来看,南怀瑾大师似乎倾向于道家,随和、恬淡,顺遂自然。而这些,可能跟他的先天禀赋和成长经历有关。

曾经大致浏览过名曰《和谐拯救危机》的专题片和《走向二十一世纪》一书,无数的西方精英竭力呼吁,只有到东方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学习、借鉴,才能正确引导人类的未来之路。而南怀瑾大师对儒、释、道三大中国文化主流的比较研究,是目前为止最为精辟的。至少,以笔者粗鄙、浅陋的见识,是这样认为的。

南怀瑾大师对儒、释、道三家精神的阐述,散见于他的多个著作中,笔者深为感同:

儒家的精神是:以入世的姿态出世。儒家的学问,以孔、孟之道为其归趋,是偏重于入世的,像《大学》、《中庸》等等。亦有部分儒家思想,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但到底还是偏重入世的。儒学是“官学”,是“领导学”,是“幕僚学”,是培养组织者与高参的专门教材。真正的儒士,虽热衷于权势,却不是为了私欲,而是借助权势实现利国、利民、利天下的理想。他们尽管身陷名利场之中,然而心超越于名利场之外,以最温柔的方法,表达他们对人世、对世人的大爱。

释家的精神是:以出世的姿态入世。大乘佛教,包括在家学佛、修佛的人是主张入世的,而出家的僧尼,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的。并且佛教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许多佛教徒(主要是出家的僧尼)不承担世俗的工作,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不享受世俗的生活,但是,他们却积极介入社会,并承担着一项特殊的工作,即抚慰人的心灵、引导人的善行,为人类寻找一个精神栖息的乐园。

道家的精神是:以入世的姿态出世,以出世的姿态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就像一个人,跨了门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让人去猜他将出将出,而别人永远没有办法去猜。道家的入世,是一个游戏的开始,喜乐随心,自然而然;道家的出世,是一段旅程的结束,洗尽尘心,安然入梦。始终保持自由的心态,能出能入,无为无不为。在个人的养身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应该说,南怀瑾大师对儒、释、道三家精神的阐述不是定论,但是,可以感觉到,他能够非常客观地看待这三家学说,并且保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事实上,一个人能够有这种态度,就已经很不简单了。这种不偏不执的治学精神乃至处世为人的境界,正是我们不少人所欠缺的。

理性的治学精神乃至处世为人的境界,不是立而不破,不是破而不立,而是有破有立。这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文化底蕴,只有取诸家之长,对各种学说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刻思考,才可能有所建树。在不
能立的时候,最好不要轻易打破。房子虽旧,也比露宿街头要好。而且,盲目地打破,还可能把精华变成满地碎片。(原创)师从南怀瑾:启悟儒释道

我们想追求有破有立,需要南怀瑾大师这种尊重和欣赏诸家学说的理智态度,以及贴近现实生活、身体力行的务实精神。不过客观地说,南怀瑾大师对儒、释、道三家之门,尽管达到了自由出入的境界,却还有所眷恋、有所疑惑、有所执著,离儒家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释家的“非法非非法”、道家的“无为无不为”之境界尚有差距……

能够达到自由出入境界者,当世者稀,吾辈须努力啊!

 

后记: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先生在苏州逝世,享年95岁。[

 

   

    (背景音乐:《菩提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