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尊经书院与黄云鹄

(2014-10-12 11:30:01)
标签:

股票

分类: 旧时燕子

清代南京书院甚多,只说三个比较有名的:一个是钟山书院,原址在今太平南路上,白下会堂附近;另一个是惜阴书院,原址在龙蟠里,曾为江南国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今为江苏省文化厅之所在;还有一个是尊经书院,原址在夫子庙尊经阁。若论地理位置,三个书院各有优长。钟山书院位于人居稠密之区,历史悠久,名师最多,得天独厚。惜阴书院地处清凉山麓,乌龙潭畔,山水清幽,这种环境最适合读书。尊经书院则是在夫子庙之后,邻圣贤之祠庙,居学宫之内,咫尺贡院之地,庄严的棂星门,壮丽的魁光阁,都可以激励士子触景生情,立志读书。嘉庆十年(1805)任江苏布政使的康基田,曾为尊经书院题写一副对联:

 

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

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

 

对联勉励士子要“立德、立言、立功”,也就是致力于传统所谓“三不朽”。“三不朽”的关键是“立志”,而立志读书,无疑是致力于“三不朽”的第一步。正确立志,有为有守,首先离不开良师的指引,故“学必有师”。此联虽乏文采,其意甚佳,可惜,在洪杨之乱中,夫子庙尊经阁以及书院的这副对联都毁于战火。今天,尊经阁则早已辟为游乐场,更难寻见书院的影子了。

 

“学必有师”。名师的辅导对书院培育人才十分重要。钟山书院之所以赫赫有名,原因之一,就是有卢文弨、钱大昕、姚鼐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山长。身教之重要,甚至有过于言教。卢文弨的《钟山札记》和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都是在钟山书院期间撰成的。相比之下,尊经书院似乎略逊一筹。但是,历史上,尊经书院也有名师,即使在晚清时代,聘请名师担任山长,作育人才,其成就仍然令人瞩目

 

尊经书院的晚清山长中,值得一提的是黄云鹄。黄云鹄(1819-1898),湖北蕲春人,字详人,一字翔云,室名实其文斋。咸丰三年(1853)进士,是晚清著名学者、理学名家。黄云鹄受聘为尊经书院山长的时候,已经年逾古稀。如果按照黄焯《黄季刚先生年谱》中的说法,此事是在1892年,那时的黄云鹄已经74岁。而如果按照《黄侃日记》中记录王伯沆的说法,此事当在1894年,黄云鹄那时已经76岁了。

 

黄焯是黄侃的侄子,上距晚清较远。而黄侃是黄云鹄之子,王伯沆则是黄云鹄在尊经书院的学生,又是当事人。两造对比,恐怕还是黄侃所记王伯沆之言比较可信。1928年3月,黄侃离开东北大学,南下金陵,出任中央大学国文系教授,与王伯沆成为同事。7月4日,既是同事、又是”世长兄“的王伯沆来到黄家,闲谈之中,王伯沆深情回忆了黄云鹄对自己的教诲。“云甲乙午未间,应尊经书院试,屡得超等,因执贽进见。“所谓甲乙午未间,指的就是甲午、乙未(1894-1895)年间。王伯沆记忆中的黄云鹄,是一位慈祥的老者:“曳朱履,扶杖行篱落间,与之语云:‘子文虽见取,却非定佳,然天才可成,宜用力读书以自立。’语时状貌温蔼,辞意款诚。“这一幕给王伯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有感慨地说:”平生所问业之师不少,不能忘者,独先生耳。“又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读书不根诸身心,则学问直是身外事。“讲完这一席话,伯沆进而向黄侃借阅黄云鹄的《实其文斋遗书》,黄侃一时找不到,就”先以《念昔斋寤图纂》二册借阅“。

 

显然,在王伯沆眼里,黄云鹄不仅是经师,也是人师。数十年后,老门生细数往昔,犹然感念不已。理学名家的黄云鹄曾教导王伯沆要把学问与立身行事融为一体,王伯沆后来成为一代名师耆儒,与黄云鹄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受教于黄云鹄,是王伯沆生平的重要节点,各种有关王伯沆的传记文献多有提及,但却误称其在钟山书院受教于黄云鹄。此说或始于钱堃新所撰《冬饮先生行述》,后来遂以讹传讹,流传甚广。这不仅误会了黄、王二先生的人生经历交集,也抹煞了尊经书院的这一段光荣历史,亟当订正。

 

不过,钱堃新张冠李戴,把两个书院弄错,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原来,除了尊经书院,王伯沆也曾就读于钟山书院,不过是在尊经书院之后。那是在光绪丙申年(1896)。在那里,他与程先甲、杨炎昌等人同学,考试经常名列前茅。他在钟山书院也遇到了名师,不过不是黄云鹄,而是缪荃孙。在《艺风老人日记》中,还能看到王瀣的名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