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轮状病毒】来势汹汹,打响婴幼儿轮病腹泻保卫战!

(2017-07-06 00:22:18)
标签:

杂谈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王茜

​最近这几天,很多爸爸妈妈在后台留言,说宝宝得了轮状病毒怎么办?

轮状病毒,总是时不时来侵犯。宝宝上吐下泻停不住,尤其出现标志性“蛋花汤样”便便,可一定要小心了!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判断,怎么护理,怎么预防呢?爸爸妈妈还真得注意啦!下面一一来给大家解答。

什么是轮状病毒?

有一种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婴幼儿被它侵犯后初期出现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很快就会引起呕吐和急性腹泻,常常会导致脱水。因为这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外形貌似车轮,所以称之为“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好发年龄为 6 个月至 2 岁的婴儿,四岁以上比较少见。

轮状病毒的症状有哪些?

【呕吐、腹泻,伴有发烧】

轮状病毒性腹泻从无症状、轻微发病到严重时发生致命性胃肠炎、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包括发烧、呕吐、腹痛以及无血色水样腹泻,腹泻物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有恶臭,不含血或黏液。症状可持续3—9天。除胃肠道症状外,近年的研究发现,轮状病毒可引起许多其他疾病,有些病例可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轮状病毒甚至可通过胃肠道屏障造成病毒血症。

如果宝宝满足以上症状,爸爸妈妈最好赶紧带着宝宝的大便样本到医院,化验一下是不是轮状病毒感染。化验大便样本,需要把大便从纸尿裤中取出,装在干净的塑料盒里或保鲜袋里包好,1-2个小时之内送到医院。 

轮状病毒腹泻如何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应注意食物的干净及新鲜,不要给宝宝吃储藏太久的食物和水,尽量不生食,如食用水果要尽可能清洗干净。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食前便后用肥皂洗手;奶瓶食具洗净煮沸后再使用,。夏季注意采用防蝇罩,防止苍蝇、蟑螂叮爬食物。

3、注意宝宝营养均衡,避免营养缺乏,营养状况好的孩子不易受感染,被感染时症状也会轻很多。

4、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对集体儿童单位做好饮食卫生。

5、室内要保持通风,避免带宝宝到人多的地方去,做好腹泻病人的消毒隔离工作、防止疾病传播。

6、疫苗预防。

7、目前本病无有效的预防药物。

轮状病毒如何护理呢?

轮状病毒感染也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在3-8天,抗生素无效,也无其他针对性药物,护理重点在于预防并发症。

护理最重要的几点:预防脱水,预防继发乳糖不耐受,预防肠道菌群紊乱。

1、预防脱水

宝宝呕吐腹泻,大便次数多,都会引起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出现脱水。

建议:可以给宝宝少量多次地喝口服补液盐。这个药属于OTC药物,可以在药房或者医院买到。如果没有,可以煮一些米汤或用鲜榨的苹果汁兑上水给宝宝喝。这些液体都含有丰富的电解质,可以有效预防因腹泻引起的脱水。

(Tips:米汤的做法是:煮一小锅水,水开后,放一把大米煮10分钟,然后关火,取上面的米汤晾凉。)

宝宝腹泻期间,爸爸妈妈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脱水的表现。最直观最容易观察的,就是尿量。记录宝宝每4小时内是否有排尿。如果有,说明不用特别紧张,继续在家护理;如果4小时没有排尿,就需要特别注意了。如果孩子还伴随着嘴唇干裂、眼窝深陷、昏睡、烦躁等情况,说明脱水情况较为严重,应立即就医。

2、预防继发乳糖不耐受

有家长说,宝宝感染轮状,拉肚子拉了20多天呢。其实这种情况,前面是因为轮状病毒,但后面这十几天,却是因为乳糖不耐受导致的拉肚子。因为宝宝腹泻时,小肠粘膜受损,肠道内乳糖酶丢失,从而引起乳糖消化不良,就会继发乳糖不耐受而腹泻的情况。

建议:所以宝宝腹泻期间,爸爸妈妈应该在每次喂奶前15分钟,先给宝宝服用乳糖酶。这样可以帮助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预防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等腹泻症状好转后,可以逐渐给宝宝减量,停用乳糖酶。严重的,应将母乳和普通奶粉更换为无乳糖配方奶粉。

3、预防肠道菌群紊乱

对于宝宝来说,稳定肠道生态是宝宝健康的保证,但是由于宝宝生来肠道并不就是稳定的,从无菌(宝宝在胎儿时期肠道是完全无菌的)到有菌再到稳定,差不多要经历6年的时间,所以宝宝通常在出生后6年时间里比较容易拉肚子、感冒、过敏等情况,这些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很大的关系。
建议:任何原因的腹泻都会直接影响肠道菌群平衡,此时补充优质益生菌,可以及时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对改善腹泻、维护肠道健康、尽快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http://www.991kang.com1847010102_120.jpg
王茜医生
天津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