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有关日本 |
所谓「团块世代」,狭义说来,是指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年出生的男女,人数大约有八百万人;广义说来,则指昭和二十年代(一九四五~一九五五)出生的二千万人。这集团几乎全体走过同一条路程,他们出生地各不相关,却为了升大学或就职,集体移动到大都会定居,婚后再移动至大都会四周的卫星都市。现今日本人口极端集中在大都会四周的现象,正是这些「团块世代」当初全体移动的结果。
「团块世代」能奠定「年轻人文化」基础的最大原因乃是:大家都是离家在外求生或求学的同病相怜者。
根据统计,东京学生街代表的高圆寺车站附近,一九七○年的总人口比率中有半数以上正是「团块世代」。一个城镇中,人口半数以上都是同病相怜的年轻人的话,自然会形成一股特有且固定的文化。
「团块世代文化」总结说来,可以简化为三个焦点来解读:「消费文化」、「反抗文化」、「感性解放文化」。
消费文化:
这世代由于几乎全体离家独居,所以每个人都生平首次尝到自己掏腰包、自己选择服饰或商品的经验。当时的尖端潮流是迷你裙、牛仔裤、男生留长发、阅读成人视为不良书刊的漫画……。
「团块世代」藉着自由选购商品表现自我,也藉着消费批判迄今为止视生产为首要的旧世代。杂志专辑常见「你是披头四党或是滚石党?」、「你是ivy派还是continental派?」等标题。「团块世代」特别喜欢选择少数派的一方,对他们来说,「少数派=真货=正确」之信念几乎等于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还包含「大人=主流=多数派=不纯粹,年轻人=反主流=少数派=纯粹」的呐喊。
反抗文化:
提到「团块世代」,一般日本人通常会联想到「校园抗争」。电视上时时会重播当时的影片内容:大学生死守在大学校园内,个个戴着白色钢盔在街头与机动部队起冲突的刺激镜头。不过严格说来,真正参与「全共斗运动」(一九六八~一九六九,全国性学园纷争)的人数,不过是「团块世代」中能够升大学(人口比率仅有百分之十几)的幸运者中之一小部份而已。大多数人都与「全共斗运动」无关。
「团块世代」的反抗文化象征正是牛仔裤与迷你裙。全体穿著令大人皱眉的同样服装,一方面无言否定大人的世界,另一方面也藉着服装增强年轻人之间的连带感。其他例如电子吉他、校园民谣等年轻人文化,都还未离谱到大人无法忍受的程度,直到「流浪族」(以新宿车站前的草坪地为聚集场所,大伙儿无所事事地或坐、或躺在草坪上发呆,什么事都不做的集团)、先锋派民谣出现后,大人才真正体会到新旧世代之间,的确有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代沟。
感性解放文化:
当时的流行语是「feeling」,凡事都看对方的「feeling」合不合自己口味,合则聚,不合则分。这种「feeling」主义对当时的大人来讲,简直是一种断绝宣言。因大人无法理解年轻人口中的「feeling」到底是啥玩意。大人是「少数服从多数」,年轻人却是「我想干啥就干啥」、「重视自己的感觉」。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日本人都已习惯了压抑「小我」以成全「大我」的社会规则,也因此,旧世代与新世代之间的代沟,就完全丧失了填补机会。
「团块世代」之后是昭和三十年代前半期(一九五六~一九六○)出生的「缝隙世代」,又称「原始新人类」、「社会不参与世代」。这个世代从小看著「团块世代」嘴巴喊著「我想干啥就干啥」,而事实上干啥都会召集同类的大集团而长大,因此待他们处于青春期时,便不免不自觉地与「团块世代」刻意保持一段距离。
「团块世代」不管在政治观点或是流行服饰上,旗帜都非常鲜明,凡事黑白分明,敌我之间分得一清二楚;「缝隙世代」却无法接受这种感觉,凡事都抱著「何必认真」的态度,敌我不分,以便可以随风转舵。
简单说来,「缝隙世代」是「疏离世代」。高中时代时,利用下课十分钟躲在教室角落阅读自己的漫画;大学时代时,假日各自埋头于自己的世界中,绝不会呼朋引伴集体做些什么事。
这世代人口比率非常少,不喜欢标新立异,擅长寻找一些不属于大众化的小道具,例如默默无闻的某歌手的进口唱片、非常难懂的科幻或推理小说、后街小巷中一家不起眼却很温暖的吃茶店……等等;寻得后,再自己独享自己所欣赏的世界,将感情隐藏在自己心中。而表面上却又能跟「团块世代」与后进的「新人类世代」融洽相处,可说是个最不透明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