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這段時間,在看孫瑞雪的一些關於兒童教育方面的書。其中《捕捉兒童的敏感期》裏面有很多0-6歲孩子的例子,看得越多,就越發現,我們成年后,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事情的處理方式、表現、表達,都是在重複兒時。尤其是書里提到兒童經歷情感敏感期的時候的表現,就是成年人之戀婚戀感情交流的縮小版。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如何去處理他與其他人的關係。父母之間如何處理親密關係,孩子將來也會受到影響去如何對待自己的親密關係。我開始慢慢理解之前一直在武老師博客里看到的“內在父母,內在孩子”的關係了。
我在想,女孩將來如何找丈夫,如何和丈夫相處,肯定與她成年前如何和父親相處有關係?父親是女兒接觸到的首位異性,女兒在日夜與父親的相處中,學會如何與異性相處?這個女兒長大后,是否就會只會懂得如何與和父親形象類似的異性相處?有找互補的,有找類似父親的,那麼真相上,真的會是互補,真的會是類似么?
複雜。
開始開一點點竅。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