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临《祭侄文稿》有感——杨再春

(2019-01-31 17:13:49)
标签:

书法艺术

杨再春

祭侄文稿

颜真卿

最近讨论《祭侄文稿》在日本展出的文章颇多,我也有几个学生特意飞去日本看了展览。《祭侄文稿》作为经典的书法作品,原稿的艺术价值和珍贵程度自不必多说。我想作为一个写字的人,凑个热闹去发泄情绪的争论一番展品的保存条件,亦或参与一场政治问题的口水战,真还不如踏踏实实把帖重临一下,再好好品味一下颜体行书之独特魅力。上个周末,我于临习过程中,感慨颇多,撰此短文与朋友分享。


再临《祭侄文稿》有感——杨再春

颜真卿《祭侄文稿》原稿


行书法帖有三,一为《兰亭序》,二为《祭侄文稿》,三为《寒食帖》。作为以行草书为重点研习和教学的老师,我临《兰亭序》各种版本有五百通以上,临《寒食帖》几十次有余,唯独临第二法帖《祭侄文稿》统共不足五通。为什么我临《祭侄文稿》这么少呢?细想来恐有偷懒之嫌。

 再临《祭侄文稿》有感——杨再春

杨再春 临 苏东坡《寒食帖》局部


 


《祭侄文稿》原作23行,234字,中间涂改30余字。文徵明的《心经》260字,我临一遍3小时足矣。《兰亭序》324字,临冯承素神龙本不到4小时,背临则更快。《寒食帖》129字,临写不到2小时。而《祭侄文稿》这230余字,我从头到尾临完至少要5个多小时。可见此帖之难!


再临《祭侄文稿》有感——杨再春

杨再春临《祭侄文稿》全图(点击图片可放大)

用笔:小狼毫

用纸:仿古原浆草皮纸粗面

尺幅:1尺×1.2尺×3张

 

总的来说《祭侄文稿》临习有三大难点,其一是笔法。《祭侄文稿》本为祭文之草稿,颜真卿在悲恸心情下,任笔为之,虽因思绪万千,有多处涂改,但想必书写本身所用时间并不会太长。但既然是临帖,就切忌不能把自己书写习惯带入临习过程中,洋洋洒洒,一泻千里的写一大篇,并不能说明自己就习得了法帖之真谛。

 

我的建议还是要仔细观察墨色干湿,分析字形结构,行气变化。临写比较难的法帖时,我的习惯是在原帖每行用铅笔打一条中线,在临写的纸上每行也打一条。这虽是个“笨办法”却可以帮我迅速的抓住一个字结体的特点,字与字之间萦带的关系,行与行的呼应。我把这条线叫做临碑临帖的“生命线”。


再临《祭侄文稿》有感——杨再春

杨再春 临《祭侄文稿》局部 图一

 

难点之二在于临写时易“入戏”,情绪波澜起伏。《祭侄文稿》是一篇充满悲痛情绪的文章,每次临帖我都会让自己沉浸在临写的作品中,去领悟、体会原作者书写时的心理状态。这样才可做到不仅形似更能神似。但颜真卿书写此文时的状态是悲痛欲绝的,所书字里行间倾注了满满的悲伤之情。单是通读一次,不知怎么,就让我忍不住回想起76年唐山大地震九死一生后看到死伤无数的画面,所以每每面对《祭侄文稿》总是难于起笔。

 

再临《祭侄文稿》有感——杨再春

杨再春 临《祭侄文稿》局部 图二

 

此次临写,为让自己更多的专注于书写本身,而不要被书写内容影响到心绪,故将所有涂改之处省去未临,并将原帖23行压缩到了21行,行气因此相应有些调整,是我自己的处理。用纸方面,此次选用仿古原浆草皮纸的粗面临写,也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原作中颜真卿破除法度,跌宕起伏的遒劲笔力。

 

再临《祭侄文稿》有感——杨再春

杨再春 临《祭侄文稿》局部 图三




难点之三在于还原神韵。结体笔法可临习,而情感永远无法再现与超越。历史学家将《祭侄文稿》推崇为行书法帖第二,足见其艺术高标的地位。从原作墨迹的角度衡量,《祭侄文稿》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兰亭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兰亭序》毕竟是经过初唐书家的勾摹传承至今,暂不论作品是否融合了唐人的演绎,单就反映作者当时书写心绪,情绪状态而言,我们就很难确定其是否还原了王羲之本意的真实面貌。

 

再临《祭侄文稿》有感——杨再春

杨再春 临《兰亭序》



而《祭侄文稿》则根本不算一幅正式作品,草稿的形式本身使得颜真卿最真实的情绪,通过筋骨内蕴的笔法,连绵不断的笔势呈现出了精妙技法的本真面貌。我们作为后人,最难的就是再现当年作者汹涌澎湃的情感,故只能通过更细致的观察,对细节更精准的临写,从而慢慢体会作者当年书写此文时心情变化注入笔中的实质。

 


再临《祭侄文稿》有感——杨再春

杨再春临《祭侄文稿》局部与原作对比

 

用墨的角度,我试图体会,一个心绪悲伤烦乱的作者,恐每次心绪起伏奋笔疾书时,肯定是顾不上讲究墨色统一的,应该是一口气写到墨色已尽才会再想起蘸墨。所以我在临习时,也采取饱蘸墨汁后,连续书写多字,几乎感觉墨没了,方再次蘸墨。此种处理,会使通篇墨色浓重枯涩交替呈现,更加契合当时作者的内在情感之变化。

 

章法的角度,《祭侄文稿》可谓自然天成,毫无雕饰。章法的安排随心而为,整篇文章的节奏以情推进,时而克制,时而激愤。书为心画,书如其人。颜真卿在用作品中疏密的行气,表达着内心起伏不平的感伤。我在此次临写过程中,克制了一些既往临习时的悲痛情绪,故章法布局比较平整,连贯。这种并非挥洒酣畅的书写,也许会有朋友认为并没有得到《祭侄文稿》之精髓,但我认为,有节制的去将自己与原帖情绪进行连接,才能更多的从艺术与学习的角度,获得此帖中难得的细节。

再临《祭侄文稿》有感——杨再春

杨再春临《祭侄文稿》局部与原作对比

 

最后,我想有个小建议。与我一样的习书之人,如果此次《祭侄文稿》去日本展览,你暂无缘看到,并为这事心里存着些“委屈”,那咱们就正好用上这个“委屈”的情绪,利用春节的假期,好好重临一遍这行书第二法帖吧!欢迎大家把自己临写的作品发给我们小编(微信号:morenshuo),甚至也可以年后快递过来给我,期待与大家一起学习切磋!也算是给我这个76岁的书法老教师进一步研习《祭侄文稿》督促。



预祝大家新春快乐!https://res.wx.qq.com/mpres/htmledition/images/icon/common/emotion_panel/emoji_ios/u1F389.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再临《祭侄文稿》有感——杨再春

大年三十(2月4日,下周一),敬请期待杨再春先生拜年小视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