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不需要临帖?
- 应该临什么帖?
书法爱好者最常见的问题,让杨先生娓娓道来……
杨老师,我最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临碑帖的意义在于师古不泥,古为今用,那么是不是说“观帖、临帖”之后,直接把各种碑帖中的结构笔法拿来用,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可以了?
这样还需要再苦临碑帖吗?一定要临得以假乱真才可以吗?
可是,如果不临碑帖的话,在平时自己练习的时候又会觉得遇到瓶颈了,自己的东西不够用了,所以这二者怎样才可以兼容呢?
常常有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问到我这个问题,“杨老师啊,可不可以不临碑帖啊?我觉得自己写得开心挺好的呀?”
一个作品如果要能够让不同的人都获得艺术美感,就需要建立在有“审美共性”的基础上。而我们之所以临碑帖,正是因为这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经典范本,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符合大众“审美共性”的内容。
大书家王铎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
可见不单是书法,各种艺术形式,包括诗文、音律皆需有“法”。“法”,我的体会是有法则、法度的意思。这些规律是千百年中国文人在这个艺术形式上不断经验积累得来的,我们为什么不“坐享其成”的拿来主义呢?
这么多年来,临碑帖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它为我创作获取了极为丰富的创造美的素材和手法。“入帖出帖”的道理大家都听过,先要“入”进去,也就是真正的做到逼似,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虽然今人无法直接师从“二王”、赵孟頫、颜真卿、米南宫、苏东坡...但通过读、临其法帖,便好似和其对话,悟其思想,体其笔意。
在一个法度里,带着些许拘谨去充分体悟大师们的精髓,真正做到忘我。这时你才能摒弃自己写字的习惯与局限、臆想与随性,而“入”到一个比自己更“高级”的境界,这也是“取法乎上”的意义所在。
“躯体之美”
《平复帖》局部
当你对某个法帖烂熟于心之后,慢慢便会得到其“神韵”,而不仅仅是其“形态”。这就是为何很多著名的临本被后人评述为“神似”,而不仅仅是“很像”。那是指临帖之人已开始“出”帖,保留了原本的“神”而不仅仅是模仿的“形”。
只有通过这个“入”到“出”的过程,才真正掌握了那些可以为你的创作提供“弹药”的美的素材,自然而娴熟的把各种“弹药”为你所用,既是为观者提供真正美的享受,也是自己内心获得愉悦感的过程。此时的各种碑帖,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经典,而成为了你创作的血液。
陆机《平复帖》
《平复帖》杨再春临
此“入帖出帖”过程看似是艰辛的,但当你真正坚持多年后,会发现临帖并不仅仅是限制被动的过程,随着深入到一本法帖后,它对你的滋养是甘之如饴的,你的自由感会和你的熟练度一并产生。
每每在我需要创作大型作品时,我都会再次把临习过百遍的碑帖拿出来再临几遍,每一通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再次帮助我思考体会、积蓄力量的重温。永远可以给我新的创作灵感,为我要创作的作品提供丰富的养料。这期间的幸福感真是特别想和大家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