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欣欣物自私”

(2017-05-22 01:58:28)

      杜甫描写春天:“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亭》)。人有“无私”、“自私”,春天的景物怎么也“无私”、“自私”了呢?
      《后游》与《江亭》,都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前者是记重游新津修觉寺,后者是在成都草堂,都是五律,前者的尾联是“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后者的尾联是“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可见心情不同。客愁暂减之时,觉得花也绽笑脸,柳也扭细腰,向你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于是赞美它们“无私”;家国之忧心底袭来,而眼前草木万物欣欣向荣,争奇斗艳,不与自己一起忧闷,于是嗔怪它们“自私”!
      实际上呢,不是它们“自私”,而是诗人未免太“自私”了,然而,这是天真可爱的“自私”,是美感的“自私”!这是“对象的拟人化与主体情感的客体化的统一”,通俗一点说,就是“移情入景”,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审美之所以为审美,也许这正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吧!

      台湾诗人、画家、学者蒋勋先生,曾为欣欣之景物的“自私”辩解。他说:“ 杜甫写诗讲春天百花盛放,所有植物都在生长,万物都在完成自己的使命,‘欣欣物自私’。这里的‘自私’是哪一个‘自’?如果你的生命没有一个自我的健康跟完满,对所有人的照顾可能都是假的,可能是有问题的。第一个道德是指你生命自我的完成,第二道德才是去照顾别人。儒家都会讲‘爱’或者‘仁’,都是对别人的,可是老、庄反而认为自己应该先完成自己的生命。”“ 这是西方哲学提到的生命本体论,如何让生命自在,如何可以自己为自己存在。”“ 每一个人活在人世间,定位是不一样的,各自完成自己,这就是杜甫讲的‘欣欣物自私’。”(《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长恨歌》)杜甫不过是以景物之欣欣,来反衬自己的悲愁,哪里是真的嗔怪欣欣之景呢!蒋先生竟较起真来,他也天真可爱得很。

      谈到白居易《长恨歌》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蒋先生肯定唐明皇“不爱江山爱美人”,他拉老杜的“欣欣物自私”来垫背,说唐明皇如欣欣之景物一样,是活出自己,完成自我生命,给他的“不伦之恋”添上一个合乎道德的光环。假如老杜穿越过来,听到自己的诗句很正能量地用到唐明皇身上,他很可能会奉上“一哂”的吧!如果肯定了“自私”,那么杜甫写于同期的“花柳自无私”,又怎样解读呢?“花柳”照顾别人,奉献自己,不先去努力完成自我生命,就只能符合所谓“第二道德”了。
      诗歌的归诗歌,道德的归道德;诗歌中有道德,更有审美。自然景物,着上诗人心境之色彩,才美才好看,“花柳自无私”是美,“欣欣物自私”也是美。
 
http://s11/bmiddle/001mJ2E9zy7bg33NSaK3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汪曾祺与写作
后一篇:细节见文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