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做题习惯有助于考试成绩提高(“再接再厉”≠“再接再励”)

标签:
高端研修教海泛舟小学语文教师工作坊一路花香映月苍苍 |
分类: 日常工作款款行 |
良好做题习惯有助于考试成绩提高
和“说”有关的成语
下面都是和“说”有关的成语,你能填填吗?
说黑(道)(白)
说三(道)(四)
(不)(由)分说
(成)(事)不说
(东)(谈)西说
“再接再厉”≠“再接再励”
有些同学常把成语“再接再厉”误写成“再接再励”。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错误呢?原因就在于分不清“厉”和“励”的区别。
“厉”的本字是“砺”,指磨刀石。而“励”是劝勉的意思,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勉励”、“鼓励”、“奖励”便是这个意思。
成语“再接再厉”出于唐人韩愈的《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也。”这是写公鸡相斗的情景。接,交战;砺也可写成厉,磨快;乃,是语助词,无义。再接再厉,意思是公鸡再一次交锋,再一次把它们的嘴磨得很锋利。后来用作比喻为一次一次地继续努力,越来越振奋勇猛,或比喻前进再前进,胜利了还要夺取更大的胜利。如果写成“再接再励”,意思是再战斗再勉励,似乎也说得通,其实是生造的词语。正因为“似乎也说得通”,所以我们极容易搞错。
切记,汉语的特点之一是音同(或音近)而字不同。用相同或相近的音去替代,就会写错别字,搞错含义。
考试作文常用的20种开头方法
一、外貌描写式开头。即人或物的面部特征、体态形状、举止习惯、衣着打扮等作为开篇形式的写作内容。肖像刻画要生动逼真,使人或物的形象丰满,达到呼之欲出的效果。如:我,一个贪吃懒惰的孩子,顺理成章地长成了一副猪八戒模样,日趋膨胀的肥脸,把本来就不大的眼睛挤得越来越小了,每次都要费劲睁开眼睛,才能看清这美好可爱的世界。(选自〈〈懒的报应〉〉)
二、性格特征式开头。即以人物的性格、习惯、品质等特征作为文章的开头,直接形象的表现人物的特点。语言要简练、准确、精彩。如:我有一个怪妈妈,待我好时温柔似水,什么“宝贝儿”“乖乖”“娃娃儿”对我亲不够;可待我孬时,咬牙切齿胡吼乱骂,甚至拳打脚踢还嫌不解气。(选自〈〈多面妈妈〉〉)
三、开门见山式开头。即指开头不拐弯抹角,简洁明了地直接进入文题,干脆利落地交待出文章要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或什么道理等。如:王加丽是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她。(选自《我的好朋友.》)
四、环境描写式开头。即开篇就描写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场面背景,达到烘托人物心情,或表现人物形象,或突出主题思想的艺术效果。如:傍晚,天忽然变得阴沉沉的,霎时间,狂风呼啸,黄沙伴着灰尘弥满了整个天空。每个车站点里都站了许多候车人。(选自〈〈那天,我真后悔〉〉)
五、巧设问题式开头。即作者开篇就巧妙地提出问题造成悬念,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开头形式通常分为三种:1、反问式开头。2、设问式开头。3、疑问式开头。不管用哪种形式开头,都要为主题思想服务的,要有神秘感、新奇感。如:奇怪!“母子上车处”怎么站了四个身强力壮的大男人,而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却被挤在栏外?难道那些男人不识字?(选自〈〈假文盲〉〉)
六、心理描写式开头。即以人的思想、心情作开头,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以准确的语言表现出来,创造出一种心理氛围,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第一次看到自已的文章变成铅字被刊登在报纸上,第一次握着凭着自已的本事挣来的稿费,激动、骄傲、自信等等一切幸福的感觉一涌而来。我真了不起,同学们一定会羡慕我,我要好好地祝贺祝贺自已。(选自〈〈第一次登报〉〉)
七、形象比喻式开头。即写在文章时不直接描写人物或叙述事物,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描述有关的内容或人物,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写内容。大体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开篇。比喻力求生动、贴切。如:老师,您是永不叫累的园丁;您是输送养料的树根;您是燃烧自已照亮我们的蜡烛;您是天下最伟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选自〈〈老师颂.〉〉)
八、妙用排比式开篇。即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词组连用在一起,表达统一思想的修辞手法叫作“排比”。排比式开头对表现人物特点,叙述事情经历,表达思想感情,充分展示道理都有特殊的效果,强烈的语言气势,工整的词句韵律,情与美的完美结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如:我即将告别生我养我的故乡,告别亲我昵我的亲人,告别亲切善良的乡亲,踏向南下的列车,去追求我的理想,我的信念,我的灿烂明天!(选自〈〈走出家门〉〉)
九、对比渲染式开头。即在开头把对立的人、事物或者同一人、同一事物的相反两个方面并列出来,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手法开头,可以突出中心,加深读者对人物或事件的印象。如:我有一个经常竖着大拇指夸我“精彩极了”的妈妈,还有一个经常皱着眉头训我“糟糕透了”的爸爸。正是有这两种极端的爱才让我常常在自信中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选自〈〈两种爱〉〉)
十、揭示中心式开头。即在文章开头就将人物的思想品质,或事件的意义,或景物的特点,或揭示的哲理等交待出来,以突出作文的中心。如:我要将自己“嫁”给书。是书教给我许多知识,是书教会我怎样做人,是书给我了许多的喜怒哀乐„„(选自《我要“嫁”给书》)
十一、直点文题式开头。即在文章的开头就点出了文题,让读者直奔问题所要说的内容,一目了然,不易跑题。如: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要克隆几个我自已,帮我做各种事。(文题是《我要克隆几个自己》)
十二、名人名言式开头。即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文章的开头引语,使文章的角度站得更高,中心提炼的更准确,文章显得更有文采。如:记得程颐好像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也就越能体会到其精妙之处。我从小爱看书,同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时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选自《书趣》)
十三、言语描写式开头。即直接从人物的语言或对话入手开篇,使读者刚一接触文章就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如:“懒虫!快八点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听到了没有!我要掀被窝了!”妈妈河东狮吼般地叫声,逼得我极不情愿地钻出热乎乎地被窝。(选自《我眼中的妈妈》)
十四、引用歌词式开头。即直接引用某歌词作文章的开头,或引出人物,或揭示中心,或渲染气氛等。如:“我是一只可怜的小小鸟,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我伤心地唱着歌,背着沉重的书包无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回家后还要弹琴、听英语、做作业我就心烦。(选自《我是一只笼中鸟》)
十五、抒发感情式开头。即作者以优美精当的语言,艺术性表达自己的感受或看法,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如:静下来的时候总想起那条小巷,小巷幽幽,包含多少人间真情。多少年来,小巷的一草一木总萦绕心头,那石铺的街道,古旧的木门,挺拔的大树,还有那普通又普通的人们„„(选自《幽幽小巷情》)
十六、倒叙描写式开头。即首先把事件的结局、结果在开篇写出来,制造悬念,然后再依照情节的发展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而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魅力。如:哈哈!我的文章《夏雨匆匆》又上报了!读着自己变成铅字的优美文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星期前的那次观雨经过,真正领悟到好文章是用心和情描绘出来的。(选自《我爱用心去体验生活》)
十七、交待原因式开头。即先交待原因,再记人叙事,读者开始读文章就了解起因,以有利于增加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如:不知怎么的,从小就与音乐有缘,六岁起在文工团练了两年的舞蹈,差点儿进了北京芭蕾舞学院;八岁时,学了两年的钢琴,也能凑合伴奏。现在虽然课程紧张,我却迷上了唱歌。所以,在众多的科目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音乐课了。(选自《我是一个音乐迷》)
十八、梦幻遐想式开头。即作者在开始就采用美妙的语言描述自己奇妙的想象,或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抒发自己的感受,或对某种事物产生新奇的构思等。如:我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了2035年。从美国留学归来,返回了我的家乡—襄阳。啊!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亲切温馨,但又是那样的新鲜美丽。天比以往更蓝了,水比以往更清了,栋栋高楼鳞次栉比,片片绿化带赏心悦目。人们改掉了一有时间就来麻将的赌风,走上了快节奏的文明的生活轨道上。我惊诧,这是我的家乡吗?(选自《未来的家乡》)
十九、心语诉说式开头。即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把自己的心扉敞露给文章中的主人公,采用与第二人称交谈的方式,诉说心理话语。如:妈妈老了,您的背驼了,如同那整天在黄土地上不停耕耘的犁;妈妈老了,您的身体那样单薄,就像一段被儿女吮尽水分的甘蔗。女儿长大了变美了,可妈妈额头上爬满了皱纹,头上长满了白发。妈妈呀,是您给了我生命,是您给了我智慧,是您陶冶了我的情操,是您引导我们踏上人生旅途。没有妈妈您,就没有我的一切。(选自《深深的爱》)
二十、与读者交谈式开头。即作者开篇就用亲切的语言与读者交谈,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向读者提出问题,以拉近读者的心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朋友,你是否见过没有手,没有脚而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的人。如果你亲眼目睹他的写字经过,你一定会被他特殊的写法、超俗的笔迹和惊人的毅力所感动。
古诗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1、还是要抓点深挖。如浙江温州的特级教师俞国平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抓一个“喜欲狂”,逐层解读诗人的狂饮、狂歌、狂乐、狂想,再课外拓展追溯“狂因”,一气呵成,层层递进,直至掘出诗魂、诗旨。
2、教师的古诗文功底。老师功底深厚,在课堂上便会信手拈来,左右逢迎,营造出浓浓的诗境,诗境派生出课境,有意境的课便有了张力,散发着艺术的气息,便会耐人寻味。
3、相机拓展。古诗词教学需要在过程里引入、渗透相关诗句,使课堂形成诗中有诗的格局,丰厚课堂容量,使教学更有效。如在教学《如梦令》引导学生描绘“藕花深处”画面时,随机引导回顾描写荷叶荷花的诗句。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引导拓展描写西湖的诗句,进行比较、拓展阅读,使文本内涵更丰富。
歇后语和谚语的区别
怎样辅导小孩背课文(小学好教师)
一、抓重点词语
每篇课文的段都有重点词语,用这些词语作记忆凭借,背起来就很容易。例如《赵州桥》一课,第二自然段写桥的雄伟,第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在背诵第二自然段时,要抓住表现“雄伟”的词语:“桥长”、“大桥洞”、“小桥洞”,在“设计”上抓住“既……又……”这个长句。在背诵第三自然段时,要抓住表现“美观”的几个分句:“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作为记忆凭借。
二、记每句话开头的词语
这叫文字头记忆法。例如《南京长江大桥》第一自然段共7句话,只要记住每句话开头的词语:“清晨”、“今天”、“大桥”、“波浪”、“正桥”、“大桥分两层”和“宽阔的公路上”,这一自然段就很容易背出来。
三、抓人物活动
抓人物的对话或心理活动可以增强记忆。例如《参观人民大会堂》,要求背诵第五、六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主要是写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只要抓住人物“我”和王叔叔,把“我”看到什么和王叔叔介绍什么联系起来,思路就很顺了。
四、抓景物
景物好似一幅图像,图像清晰地印入大脑,就会加深记忆。如背诵古诗《小池》,只要引导孩子记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这四个景物图像,背诵起来就不会很难。
五、找出规律,引起兴趣,加强记忆
例如第六册教材要求背诵《海底世界》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按各种动物的声音,由小到大顺序写的,先写蜜蜂、小鸟、小狗的发声,再写吃时发声、行进时发声、遇险时发声。按这些顺序记忆,再与“嗡嗡”、“啾啾”、“汪汪”这些象声词搭配,孩子记忆就便利多了。
六、分段法
课文长的,先要指导孩子弄懂课文内容,掌握结构特点及主要词语,然后了解全文分几段,每段讲什么,段与段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主要是讲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全文共6个自然段,层次清楚。第一自然段仅一句话,就开门见山点出“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二自然段讲雨中杨梅树的可爱;第三自然段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分别讲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变化。能抓住这些内容和结构,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容易背诵了。
上面讲的是背诵课文的一般方法,但背诵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而朗读是发声技巧、节奏和语调的综合运用,因此,在朗读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课文长的可以分段朗读记忆,一段一段地背,都背熟了,再连接起来,这叫“化整为零”。
2.要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点,一边读,一边想就容易记忆。
3.朗读时要声音清晰,富于感情,不要唱读。
4.要注意朗读技巧。朗读的技巧一般有:
①低声读。要求孩子低声细吟慢读,领会所读课文的内容,在低声诵读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常用在朗读优秀的古诗文之类的课文。
②高声读。用较高的声音读出课文内在的情感和意蕴。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加深记忆。
③快速读。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朗读课文,要求每秒钟读独6至10个汉字,且在方圆5米内能听到读书声。在快速读书中应注意逐次加快速度,最后做到一气呵成。若能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分钟,长期坚持,必然会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这种读书法,还可以训练高度灵敏的思维和极好的口才。
④模仿角色读。模仿课文人物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让读者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读课文,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关于写作文的谚语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
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寻宝,学海泛舟。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六个秘诀让孩子爱上作文
一直比较喜欢小孩子,喜欢和他们交流,时不时逗逗他们,看他们大笑至“狗窦大开”的样子。因此便得以和孩子们谈到“作文”的话题,倾听到他们对于“作文”的真实看法。在被问到“喜不喜欢作文”的话题时,大约有70%以上孩子的小脑袋都摇成了“拨浪鼓”,其中还不乏一些作文水平不错的孩子。问其原因,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难!”这的确很难不让人担忧。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们对于“作文”的畏难情绪?又该如何引导孩子们走出心理阴影并爱上作文呢?
“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学作文的孩子本来是不讨厌“作文”的。孩子们接受能力强,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作文也不例外。由于每个孩子的性格、喜好、生活环境、家庭文化熏陶及学龄前教育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文水平显然是参差不齐的,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敢写。
当孩子们满怀期待的将“处女作”捧到老师或家长的面前时,评价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孩子对作文的态度。面对一篇比较糟糕的作文,大多数老师或家长都选择了“实话实说”: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内容枯燥、文不对题、不真实…,甚至个别老师还作为反面教材在课堂上当众宣读。无异于当头给孩子泼了一盆冷水,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孩子自信心下降,自认为不是写作那块料,于是开始回避作文、讨厌作文,畏难情绪逐步产生,以至于不敢作文。
或许写得不好的原因只是孩子对所写内容不了解、不喜欢或受其它偶然性因素影响而已,且老师布置给孩子的作文往往是“命题作文”,有的居然还限定字数:不少于500字、600字、700字…。比如让孩子写篇《小燕子》,虽然大多孩子是唱着“小燕子,穿花衣…”长大的,但不少孩子从来没见过活生生的小燕子,更不用说小燕子筑巢、哺育后代、雨前低飞…的情景。写起来仅仅依据图片、书本介绍或道听途说。本来就知道的不多,还要求不少于700字,没办法只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来满足字数,如此作文又能精彩到哪里去?
面对孩子“不争气”的作文水平,家长们心急如焚,于是请家教、上辅导班…,忙得不亦乐乎。岂不知,在功利思想大行其道的今天,辅导班中的南郭先生比比皆是,加之孩子已有的抵触情绪,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加剧孩子对作文的敌对程度。
弄清了孩子害怕作文的根源,接下来便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逐步培养起孩子的写作兴趣,引导孩子爱上作文。
一、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是最好的练笔方式,这点大家都知道,可孩子就是不愿意写怎么办?所以家长要讲究些策略,要在不露痕迹、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悄悄“上当”。切忌一上来就宣布:“要写日记了!”你可以先和孩子做做游戏、讲讲故事,聊聊天…,趁着孩子的高兴劲儿悄然切入:“这个故事好不好听?你最喜欢哪一点?爸爸(妈妈)很想听你讲一遍可以吗?”等到孩子乐滋滋地讲完故事,你只要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宝贝讲得真给力,太棒了!这么精彩的故事如果忘了太可惜了,趁现在把它记下来好不好?”相信此时绝大多数孩子会欣然应允的。以后只要变着花样儿“如法炮制”,你的目的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就如同哄小孩子吃药,你不能说是吃药,可以说成是“吃糖糖”。药虽苦,但有层糖衣包着,孩子依然可以从中品到“甜头”,等发现真相了,病也好了呵呵。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孩子初写作文,切忌要求过高,将事情完整地交代明白就好。可以是“三言”,也可以是“两语”;不必追求布局多么严谨、语言多么精炼、开头结尾多么呼应,姑且当作孩子的信手涂鸦又何妨?引导阶段,重点培养的是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有勇气去写,而非盲目期待其作文水平的快速提高。就像是蹒跚学步的幼儿,还没有站稳,你就想让他跑,不摔跟头才怪!摔疼了,害怕了,最后别说跑了,站都不敢站了。没有了兴趣,提高水平往往变得不切实际,“欲速则不达”,即便表象上有所进步,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无异于拔苗助长。
三、让孩子“好读书,读好书”
“好读书”就是让孩子喜欢读书、多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好能培养出个手不释卷的“小书虫”来。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天生就不喜欢读书!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一般是家长,没有哪个孩子真正不喜欢读书的。大多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不懂得由年龄层次的差异引起的阅读兴趣的不同,给孩子提供了不适合其年龄段的书籍。字还认不到一箩筐,就逼着孩子看“四大名著”,读“五经”、背“四书”…。如果哪个孩子喜欢,那他真的就不是“孩子”了。刚才所讲的就属于“读好书”的范畴,家长在这方面要切实把好关,给孩子选择适合的“好书”。
所谓“好书”,并不一定闪着多么耀眼的思想光芒、有着多么深刻的教育意义或是蕴含着多么高深的哲理。只要健康向上,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益于开发智力、拓宽知识面且孩子又恰恰喜欢的,都可以拿来读。用一句话概括为“适合孩子,孩子喜欢”。徜徉于浩瀚的知识海洋里,犹如一颗幼苗扎根于沃土,广泛汲取各类营养,何愁长不成参天大树?何况作文乎?
四、丰富生活色彩、积累写作素材
“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是孩子们作文中的通病,也是孩子们觉得写作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主要源于孩子的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视野封闭等导致的写作素材匮乏。不妨多找点儿时间,带上孩子,一家人出门游玩吧。可以去爬山,可以去游泳、也可以去公园…。置身于广阔而又美妙的大自然中,最能让孩子的思维展开翅膀、让孩子的视野更加开阔、让孩子的写作素材得以累积…。而此时你又可以“故伎重演”,引导孩子将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不知不觉中一篇内容充实的作文就“新鲜出炉了”。
愉悦的旅游同时还是家庭亲情的粘合剂,使孩子体会到浓浓的家庭之爱,孩子更加乐于顺从父母的“作文引导”,也更容易点燃孩子的写作热情。
五、保留“孩子味儿的语言”
孩子就是孩子,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用的都是充满了孩子味儿的语言。这也正是天真烂漫的孩童最纯真、最质朴、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本应得到肯定和倡导的。有些家长或老师却“看在眼里,别扭在心里”,觉得幼稚、啰嗦,不精练。于是乎,在一些小学生的作文里,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少过于成人化的表达方式。看似写作水平“不错”,事实上要么是“被修改”得面目皆非;要么便是孩子“被早熟”下的畸形作品。
“被修改”的恶果往往导致孩子对作文感到迷茫、不自信。误认为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遂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怀疑,继而丧失写作兴趣。“被早熟”则是给孩子的思想套上了“紧箍咒”,写作的想象力、独特力、创新力通通被禁锢在框框里,犹如练功之人无法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永远成不了真正地高手!
六、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批评
凡人皆为“顺毛驴”,骨子里都渴望得到赞美和鼓励,而非指责和批评,即便是善意的批评。尤其是对于孩子的写作,适当的鼓励比批评更显得富有成效。面对孩子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加以诱导和点拨。如果直白地评价说这样写不好,你应该那样写,不仅会打击孩子的写作自信,还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妨换个委婉的说辞:“孩子,你写的不错,进步很大。如果稍作修改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些”,诸如此类的鼓励会让孩子在自我欣赏中欣然接受。
在指导孩子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有一种做法是要严重禁止的:家长言传口授,孩子照本宣科,无疑成了“被修改”的翻版。要巧妙地为孩子创设一个又一个的写作诱因,充分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强化孩子内在表达力的自觉提升,而非外力的刻意雕琢。
在快乐中学习作文,在作文中享受快乐,伴随着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拓宽、社会阅历的日趋丰富,孩子的写作水平将会发生质的飞跃。恰如处于生长期的孩子一样,即便是时隔不久后的再次相见,也会让人瞠目惊呼:“哇!长这么高了!”日积而月累,厚积而薄发!到那时,想让孩子不爱作文,都已经变成很棘手的事情了。让孩子爱上作文,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必须让孩子养成的16条学习习惯
1.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
认真听取别人讲话是对讲话人的尊重,在听取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盯住对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能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内心评价,并时时配合以点头、微笑等表情,让讲话人自始至终都感觉到你在专心听他人讲话。
2.学习卫生的习惯
(1)读写时,要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读写姿势要端正,脊柱正直,不耸肩,不歪头,不伏在桌子上,大腿呈水平状态,两足着地,连续看书一小时中间要休息一会儿。
(2)读写时光线要充足、适度,左侧采光;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写字。
(3)不要在行进的车上看书;不要在走路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
3.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
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要科学安排学习、劳动、娱乐、锻炼、交往等活动。要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包括每天的阶段性安排、每周的较大活动安排、考试复习和双休日、寒暑假的专题安排等。做到该学学、该玩玩,该学习时不用别人督促主动学习,该活动时快快乐乐去活动。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会听课是搞好学习、提高素质的关键。听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
6.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地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7.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上课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增长知识,有所创造,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8.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习惯
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怀疑、敢于突破旧观点,敢于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声音要宏亮,表述要准确,逻辑要清楚,要先把问题想好。“想”是“说”的先导,只有“想”的周密,“说”得才有条理,才透彻。
9.协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要学会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研讨,使自己在叙述、解释、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调整看法,实现对知识的科学建构。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11.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方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不迁就、不谅解,不拖延时间。
12.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知识的整体建构。
13.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的习惯
观察对我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起着重要作用。为此,要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变无意为有意。要养成观察兴趣,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设计观察程序,并且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
14.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对每一个实验,每一件学具都要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既锻炼了手和脑,又能帮助理解,使知识记忆深刻。
15.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要做到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在生活和实践中验证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16.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学习用品是学习生活必需品,来之不易,应当爱惜。对学习用品要珍惜、保护,小心使用,不乱扔、不故意损坏。
及时解决孩子的提问
孩子,老师等你
教育是一方充满理性的天地,也是一片包含情感的空间,班级事务繁琐,管理难度大,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做好工作。
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力量,还要有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的影响和教育幼儿。我觉得学习不能使暂时的,也不能是强迫的,只有不间断的进行业务学习,才能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继续教育的对我的帮助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