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日昭昭,自古不昧:王阳明《传习录》上中下卷


标签:
耕耘杏坛梨花白浩友玉汝教海泛舟漫步书林桃李家时间煮雨 |
分类: 梦溪笔谈教海行 |
天日昭昭,自古不昧。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天公不语对枯棋。
人生之棋既已下完,就让这些余响都随风而散吧!毕竟,官方的褒贬从来就只能左右一时的舆论,而不能代表永久的世道人心。生前,王阳明就从未在乎过那些飞短流长、是非荣辱。身后的赞誉和毁谤,对他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王阳明留给世人的是他的文章与功业,这也是官方乐于肯定和宣扬的。然而,我看见的只是那个广袖飘飘、衣裾渺渺,英姿豪迈、卓然独立的强者,我听见的只是那一句句从历史深处传来的与世俱存的声音: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良知底用安排得,此物由来自混成。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久久回响,久久回响,久久回响……
千古圣雄何处寻,心中自有王阳明
心有主,我制外;心无主,外制我。心为本体,万物在我。
错过了王阳明,中国停滞了数百年;得到了王阳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
然则阳明心学,与当今之个体又有何干?
人生糊涂识字始,人生强大炼心起;知行合一常磨炼,心学悟后无六经。
你可能遍览群籍,无所不晓,你可能左冲右突,寻找成功的法门。然而你可知道,心理弱小之人注定无法成功,生活亦不可能幸福;取得辉煌事业的人,均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理素质。阳明心学不是辞章之学,而是促使你心理强大,成王成圣的实学。
可惜,人的眼睛向外,永远看不到自己,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长此以往,你失去自我,沦为他人的客体。任何人的语言都可以轻易绕过你的思维,迅速进入你的心理结构,激起你情绪的波澜。更可悲者,你根本没有时间去反思,而是被媒体裹挟着去消费,去愤怒,去笑去哭,发泄剩余的精力,直到有一天,你的内心彻底被虚假的信息支配,你成了心理的奴隶,变得唯唯诺诺,成为一张和众人一样规整的A4纸。
纵览青史不难发现,非凡的成就决不属于只会玩弄小聪明的人,成大功者必有大智慧。王阳明早就说过:“用兵何术?此心不动即为术。”这才是术的最高境界—道术一体,以道驭术,而不是拾人牙慧,拆东墙补西墙,最终画虎不成反类犬。
譬如下棋。围棋的变化有360的360次方种,生命也是如此。生命中的每个“下一刻”都是无法预料的,事先很难作出准确的计划。但是,外界无法一目了然我们可以了然于心,因为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对弈的主体也是人,把握了自己就把握了世界,对人心认识越深,就越能获得主动权。
阳明心学就是要人摊开来检视自己,认识生命,从虚假信息和不良情绪搭建的自我意识中跳出,站在心体的层面审视、监督意识,用正确务实的观念来指导行动,用对人心深刻的体察来打破他人的心墙。
什么是良知?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什么是良知?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什么是良知?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什么是良知?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
到此,由“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在物则为理”三大命题构成的“心即理”说圆满自洽。
心外无理:普遍规律只有与你的心灵融合才有意义,才能渗透到你的信念与情感中,从而有效地影响你的行为,否则只是一种空疏的概念、束缚主体的桎梏。
心外无物(事):心之发动处谓之意,即我们所说的“动心”。意不可能悬空,必有落实的对象,一切活动(事)都是意识参与的活动,因此,离开主体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如果只有这两个命题,自己玩自己的,那心学确实就和禅宗没有什么区别了。
最后一句才是重中之重。
此心在物(事)则为理:具体的理体现在心与外部世界所存在的关系中,脱离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理没有意义。
光靠书本和说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王阳明最反对盲目崇拜、人云亦云,将之比作矮子看戏,随人喝彩。事实也是如此,贪官和骗子的话天花乱坠却一文不值,只有经过实践,身体力行,千锤百炼,才能看穿一个人的本质,检验一条道理是否行之有效,这就是“知行合一”。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飞的我可以射,走的我可以网,游的我可以钓。但是龙,我不知该怎么办啊!学识渊深莫测,志趣高妙难知。龙乘风云,可上九天!
他永远只是那艘载你过河的船,河的对岸是你的内心世界。既已渡河,船也会自然而然淡出你的视线,消失在那雾气蒙蒙,虚无缥缈的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