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浩友玉汝
浩友玉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829
  • 关注人气:1,8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名课同课异构】 蒋军晶执教《祖父的园子》实录 附简评

(2014-12-29 06:15:37)
标签:

名师名课同课异构

《祖父的园子》

【映月苍苍】

【为师友喝彩】

蒋军晶

分类: 皓月当空学海探

【名师名课同课异构】 <wbr>蒋军晶执教《祖父的园子》实录 <wbr>附简评

记忆中的故乡、童年、亲人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作者:蒋军晶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 (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
  (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生:我们没有。
  师:南瓜看到过吗?
  生:看到过。
  师:倭瓜就是南瓜啊。
  生:啊?(笑)
  师:来,我们再一起来整理一下。(师板书)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她想起了园子里的祖父,她想起了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她想起了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她想起了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人:祖父
  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
  事:栽花拔草铲地浇莱
  二
  师:这篇文章,你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懂也难懂。萧红究竟想起了什么?请你默读课文,你会发现这里有一段话写得很特别。这个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比喻句我们读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我们也读得不少,这个句子,特别在哪里呢?你刚读的时候,甚至都觉得它很啰唆。你找到的话,请你画下来。(生读、画)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是啊,这一段话,很特别,如果你掌握它的特点了,读几遍,就可以把它背下来。
  (生自由读、试背。老师隐藏一句,学生背一句,学生挑战欲望很强,气氛很热烈。最后老师指着空白的屏幕请大家一起“读”,学生“读”得不亦乐乎。)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快把这段话大致背下来呢?
  生:里面的句子是反复的,比较好记。
  师:是啊,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师:我们试着再读快一点。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
  师:反过来,你们带着我读,好吗?(师生换读)
  师: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很开心。
  生:我觉得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觉得院子里的动物、植物生命力很旺盛。
  师:是啊,这就是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其实,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段反复结构的话,你们找找。(生默读,寻找。)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句——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师:是呀,这也是一段反复结构的话,我们再来反复读一读。
  师: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咱们节奏快一点读。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注意,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自由。无忧无虑。快活。高兴。
  师: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读一读。
  师:祖父栽花——(生接)我就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就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就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就浇菜,祖父劳动——(生接)我就劳动,祖父真劳动——(生接)(迟疑)我就真劳动。
  师:“我”是在真劳动?(笑)
  生:她不是在劳动,她就是在玩。
  师:在玩,你们说得比较客气。
  生:她就是在瞎胡闹,帮倒忙。
  师:哦,她是瞎胡闹,请你读一读第4—14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闹呢? (生默读、寻找依据。)
  师:找到这样的例子了吗?我们不一定按文章描写的顺序来说。谁来说第一个例子。
  生: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却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把菜种也踢飞了。
  师:换谁都心疼啊。
  生:她在铲地的时候,真的是乱勾一阵,所以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
  师:好嘛,真是帮倒忙,狗尾巴草留着,谷穗没了。(笑)
  生:她浇菜的时候根本不把水往地上浇,她把水往天空扬。
  师:典型的“人工降雨”啊。(笑)这样的事你们干过吗?
  生(部分):干过。
  师:这么说,有同感了。
  生(部分):没做过。
  师:这样的事竟然没做过,真是可惜了。我建议你们去试试。(笑)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
  生:(读)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师: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生:她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
  师:活脱脱新版的小猫钓鱼。(笑)
  师:这么多“瞎闹”中,你认为闹得最厉害的是哪一次?
  生:我认为最厉害的一次是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因为,把谷穗除掉了,后面就没有收成了,祖父一定会很生气的。
  师:如果你是祖父,你会有什么后续行动吗?
  生:我回去后要揍她一顿,让她好好长长记性。(大笑)
  生:我也认为这次闹得很厉害,因为把谷穗锄掉实在是太可惜了,浪费粮食。
  师:是啊,这一点,祖父也看不下去了,因此课文中有了他们一段对话。
  师:请默读一下他们的对话,我读一下他们的对话,你们来评价一下。(师读对话,故意把祖父的话读得比较严厉,把我的话读得充满羞愧的语气。)
  师:怎么样?我读得还可以吧?
  生:读得不好。
  师:读得不好?我读得抑扬顿挫,怎么不好了?
  生:你把“我”的话,读得太委屈了,“我”虽然把谷穗当野草割掉了,但是她仍然很理直气壮的。
  生:祖父的话你也读得太凶了,这个祖父很慈祥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祖父很慈祥?
  生:祖父在说的时候是笑的,不是紧绷着脸的。
  师:你们再看看,在这段对话里,“笑”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是啊,有三次,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又笑起来,祖父在和“我”说话的时候从头到尾一直在笑。你觉得祖父是怎样的祖父?
  生:祖父很宽容。
  生:这个祖父很和蔼。
  生:我很喜欢这个祖父,他很有耐心,不会乱生气。
  生:这个祖父和孩子一样和自己的孙女玩在一起。
  三
  师: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童心未泯的祖父。祖父很爱笑,关于笑,《呼兰河传》里还有一个片段,我读你听。
  祖父的笑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又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生听的过程中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师:因为祖父的宽容、慈祥,所以,你觉得我的生活是——
  生:非常快乐。
  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生:自由自在。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刚开始读这篇课文,觉得萧红是在回忆园子里的人、事、物(指板书),读到现在,我们发现,萧红回忆这些人、事、物其实就是在回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
  师:但是蒋老师有一点不太明白,她自己心里的想法她当然清楚,但是园子里的瓜果、动物心情如何她怎么知道呢?难道她去问了它们?倭瓜,你快乐吗?我快乐。蜻蜓,你自由吗?我自由。(笑)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是这个园子里的植物,祖父都不管他们。
  师:你的意思其他地方的植物都有人管?
  生:因为祖父园子里的植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你的意思其他园子里的植物想长却不能长?(笑)
  生:我觉得就是萧红借写这些景物突出自己内心的快乐。
  师:嗯,有点意思了,他认为这是“借景抒情”。
  生:我觉得就是因为萧红自己很快乐,所以她觉得院子里的一切也很快乐。(掌声)
  师:这位同学厉害,他说到了“通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通感”。你们有快乐的时候吧?(生答:有)是的,快乐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开心。你们有伤心的时候吧?(生答:有)伤心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愁眉苦脸。这就是“通感”。
  师:同学们,你们能否猜测一下,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的萧红,长大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她长大以后,人是很乐观的,生活是很快乐的,因为她的童年是在快乐中长大的,她的性格会很乐观。
  生:我觉得她长大后,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很美满。
  生:我觉得她长大后不开心。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人压力都是很大的,工作很辛苦。(笑)
  师:我们了解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萧红长大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讲你听。事实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这般坎坷多难。18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20岁的时候,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开了自己的家,流浪在外,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起码的吃、住也经常没有着落。而且,她也并没有像大家所猜测的,拥有幸福安定的家,1940年,她跟着她的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寂寞、苦闷,1941年,贫病交加的她,由于庸医的误诊,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经历之后,我们再去读《祖父的园子》,可能感受会有一点点不同。在《呼兰河传》的最后,有一段话,蜜蜂、蝴蝶、蜻蜓,倭瓜、黄瓜、玉米,还有祖父,再一次出现在萧红的笔下。我读给大家听:“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些人、事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呼兰河传》里。
  师: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了心里。
  师:如果有机会,真的可以尝试去读读——《呼兰河传》。

名师一课,大师风范

——有感于蒋军晶执教《祖父的园子》

 文/浩友玉汝

题记:

    语文教师要会玩教材,要努力把语文课上得好玩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会走正步,又要会乱跑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用着心思教书。大致可以归纳为12个字:教之有物,教之有序,教之有趣。引领孩子们诗意地栖息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回顾实录教什么

(一)

一、板书:萧红。追问:这个人与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训练说话)

二、板书:《呼兰河传》。追问:这本书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三、板书:回忆。追问: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1、   小插曲:读熟的同学选择几段再读读;没有读熟的同学认真读完。

2、   交流主要事例:栽花、拔草、铲地、浇菜(板书)

3、   交流园子里的小动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发现字形特点)

4、   交流园子里的蔬菜:倭瓜、黄瓜、玉米(板书)

5、   整理总结板书:

人:祖父

物: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倭瓜 黄瓜 玉米

事: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聆听有感:显然,蒋老师采用了板书追问的方式,介绍作者、作品及主要内容。传递的信息特别清晰,尤其是写一写,看一看,理一理,胜过听一听的教学效果。可见蒋老师的语文教学心理学理论功底非同寻常。]

(二)

五、寻找语言表达特别的语段1: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都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生自由读与背。(追问: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快就背出来?)

2、反复引读。

3、加快节奏再引读。

4、师生换读。

5、如此反复,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呢?(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

六、再次寻找如此“反复”的语段2:“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大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就铲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1、师引读生接。

2、加快节奏再读。

3、感悟: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4、带着无忧无虑的心情再次对读。末尾加上:(师)祖父劳动——(生)我就劳动;(师)祖父真劳动——(生)我就真劳动。

5、追问:我是在真劳动吗?(瞎胡闹)

七、生读第4—14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是在瞎胡闹呢?

1、学生自由交流。

2、感悟到祖父是个慈祥、宽容、和蔼的老人。

[聆听有感:蒋老师在设计思路上延续了教者的重点段突破法。选择一个点,向周围辐射,交叉成一张密集的信息网。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节奏鲜明,意义丰富。]

(三)

八、师读《呼兰河传》的精彩片断——《祖父的笑》

1、生听的过程中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2、师问:因为祖父宽容慈祥,所以你觉得我的生活是——(快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3、回到板书,梳理追问:萧红在回忆自己快乐无忧的童年,但老师不明白园子里的瓜果、小动物们的心情作者怎么知道呢?

(1)模拟角色,口语交际。

(2)学生讨论。

(3)揭示写法:借景抒情

(4)学生回答生成写法:通感

4、学生猜测:萧红以后的生活怎样?

5、教师大段讲述萧红的生平,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呼兰河传》。

[聆听有感:如何由课内阅读转向课外,最好的办法是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蒋老师的策略是高明的,他选取了原作中的一个节选《祖父的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如此,教者还让学生猜作家后半生的样子,教师大段讲述萧红悲惨的命运。由此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挑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奇心以及关注作家命运的同情心。另外,蒋老师在揭示写作方法时,巧妙地设问,在学生不愤不发的时候揭示,瓜熟蒂落,十分自然。]

 

深入其中怎么教 

深入浅出入园来!呼兰萧红共读文。

初读浏览选择读,提纲挈领人事物。

特别语段反复读,品悟语言趣横生。

批判反问细思量,宽容和蔼恋祖父。

 

 

精彩链接祖父笑,快乐自由忆童年。

借物寄情说通感,联系生活谈体验。

简介呼兰读名著,阅读拓展文学园。

以小见大微见著,语用思维亦斑斓。

 

名课管见探其源

厚重的文化,诗意的润泽

        反复聆听蒋老师的课,情不自禁笔尖流淌下这样一段感言:

     学生的本真出发,从语言的本真出发,由内而外奉献的是满满的爱。有感于蒋老师执着于教育的大爱,痴迷于学生的真爱,植根于文学的偏爱,发散在课堂的博爱!是爱让充盈生命的课堂如涓涓细流晶晶亮亮、叮叮咚咚、深深浅浅,如天高云淡里的风铃儿清清朗朗、婉转悦耳,如月光下的梅影曼妙婆娑、缱绻旖旎。童声琅琅,童音濯濯。种子发芽,文字拔节,文学花开... ...如此课堂,师生是幸福的,萧红也是幸福的。祖父的园子在延展... ...在这样一个清晨,我也是幸福的,因为您——这样自由欢畅舒展的一课。情不自禁,轻轻吟咏: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捧书而读若有所思。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遐思飞扬落英缤纷。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读写沙沙书香漫漫。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诗意徜徉思绪婆娑。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古今中外诗词乐赋。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爱心激荡文起波澜。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疾风骤雨电闪雷鸣。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悲天怜人海纳百川。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人情练达笔若长虹。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山川碧野春风化雨。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天地阅览万物书卷。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慧眼如炬文若游龙,

              寰宇星空我心乾坤!!

        蒋老师的课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分量。在这份“厚重”中,蒋老师实现了突破,实现了“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教学超越,为孩子所乐于接受。此得益于蒋老师对教材的独特解读,善于选取文本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充分体验,乐于表达,并由此辐射全文,生成一张信息丰富的教学网。蒋老师丰富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还文本以相应的教学情调,使课堂多了一份诗意的润泽。

有的名师的公开课是让人“仿”的,有的名师的公开课是让人“想”的。细细思量蒋老师的课,一次次感受:

一堂好课需要做到:先走进去,再走出来!

吃透教材走进去,研学情、研教法、研学法,心怀学生研美文。根据任教年段,对照年段目标,先读熟教材近似熟读成诵,理出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读写点,确定重难点。始终立足把教材当做一个例子明确此课要训练的阅读、练笔的方法点,激活思维学思考,学会观察看生活,链接生活经验,打通书与生活的通道。个人以为学思相长读写结合是一种方式。读别人的文章,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思想,学写自己的华章。

无论师生,一篇美文在那,只有读了才能走进去;比如:《祖父的园子》,读着读着,萧红的文字在倾诉!祖父的园子,幸福的童年;《祖父的园子》,自由幸福美好!读吧读吧,童年的乐园在眼里,自由的幸福在心里,美好的憧憬在梦里!欢畅的童年啊,无拘无束无往而不来... ...祖父的园子在那里,书声琅琅方能身心怡怡走进去。。。

 

深入浅出走出来,有良方、有层次,有取舍,目标明确不贪多。立足学情,形式不单一。调节学习节奏,激发学习热情,开发自主学习,关注每一个学生,点拨适宜启发引导,循序渐进学有所获!观察课堂,不难看出蒋老师以生为本调度课堂五度:密度、高度、温度、深度、宽度。

名师一课,大师风范。蒋教师风趣的教学语言,独到的教学思路,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文本解读,引领学生步步走进文本深处。同样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应该以大师为榜样,做一名语文教学中的思考者。

 

教师要游刃有余地走进去走出来,就必须与文相亲读进去,以生为本走出来。集思广益善学人之长补己之短,采撷名师大家的实录、设计要根据自己的学生、课堂,取舍变化创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像蒋老师一样多读、多看、多思考、多吸收运用、多吐纳推陈出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切不可生搬硬套,而是要循着教育的规律以生为本深入浅出,备出班级特色、师生特色、文本特色!让学习的特质凸显,成长的本真张扬!!

 

好课备时龙点睛,恍若游龙荡激情;深入浅出波粼粼,思维腾空如行云。

好课学文书琅琅,点染遐思共徜徉;渔歌互答师生应,思维之蕊播芬芳。 

按后: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年段、文章体裁、学生学力等情况确定。一般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块。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才有取有舍。唯有立足一课一得,课才上的卓有实效。如此,无效的脑残课堂才会销声匿迹。教材中,有的课文适合读写结合,有的课文适合背诵积累,有的适合导思发散与拓展,有的适合交流汇报,有的适合长文短教,有的适合品词析句精讲详解,有的适合自主阅读仿写训练,有的适合群文阅读开拓视野... ...但万变不离其宗——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牢牢抓住其中一个点激活全文,联系生活经验,迁移拓展阅读,培养训练能力,这是关键点,是有效语文之魂!

 



杨新立书法艺术简历

 

【名师名课同课异构】 <wbr>蒋军晶执教《祖父的园子》实录 <wbr>附简评

厚德载物

 厚积薄发新浪湾,德耀四方微语澜;
载得有情来相聚,物华辗转心相连。

 

       晨曦曙光来,侧耳朔风语。枝颤相回应,凭栏相思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读写臻园(74919760)恭候了... ...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欢迎各位老师抓紧时间积极参与研修活动

http://q.yanxiu.com/club/bnInfo.tc?clubid=11297&bid=1949562&tid=43533547403621&bnType=1

 

各位老师好!

    我们的国培工作已陆续开班,为提高本次研修质量,我们针对大家学习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和大家在学习中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开展了多个活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我们开展这些活动既是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也是从中寻找优秀学员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希望大家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在相应的活动下面,对优秀参与者,我们将在评选优秀学员时,会特别关注的!同时这也是拓展分的一个方面。现集中公布活动地址如下: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此,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阅读都制定了目标要求,不仅对课内阅读教学进行了具体的目标指导,而且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量化。那么,你是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呢?

http://q.yanxiu.com/ya/queryActive.tc?aid=68944

该不该强调文体特征

一些老师认为,在小学阶段,不宜强调文体特征,因为文体知识复杂、抽象,甚至文体之间界限模糊,不易区分,小学生很难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讲得越多越容易造成困扰。一些老师却认为,小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就很难写好作文。不会选择文体,不了解相关文体的基本要求,怎么能够写好作文呢?对此,您是怎么看的?欢迎参与讨论。

http://q.yanxiu.com/ya/queryActive.tc?aid=65044

成长路上哪个因素最重要?

成长,是一切生物自然而然、不断发展的过程。专业成长,是为人师者日新又新、不断进步的过程。

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可能需要一个环境,一块土壤,一次机遇,一位伯乐,一点禀赋,一种心态……对您而言,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呢?

让我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见仁见智,智慧共享,期待您的精彩?

http://q.yanxiu.com/ya/queryActive.tc?aid=65037

国培,我想对你说……

网络的远程培训,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信息时代让我们跨越了时空,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最新的教学资源。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中国教师研修网强大的平台技术支持,为我们中西部教师提供了一个高规格高级别的培训。我们在此相遇。远离尘嚣,共享知识的盛宴;在潜心的钻研中,我们将不断进步;在坦诚的交流中,我们将共同成长。但是,在远程培训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譬如怎样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如何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如何使所学知识和在岗实践相结合......

请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是对参与学习的感悟,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更可以对研修平台和培训模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http://q.yanxiu.com/ya/queryActive.tc?aid=63353 
这些不能讲的话,你都知道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