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看第八、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之执教《杨氏之子》

标签:
教育文言文教学 |
分类: 皓月当空学海探 |
【期待成长】《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课前热身
师: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了吗?
生:做好了。
师:看着老师,对!就是这种状态。初次见面,老师先自我介绍下。我姓干,干干净净的干,大家可以叫我——
生:干老师
师:我来自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像厦门一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那儿山美、水美,人更美,到我的家乡去看一看。(课件展示大连风光)
这就是我的家乡——大连,一座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老师诚挚地邀请同学们与在座的各位老师有机会到大连走走看看,看看北方的海,尝尝当地的海鲜,听听早已风靡网络的大连话,感受一下大连人所独有的热情。干老师啊,这是第一次到厦门来,非常期待能与梧村小学的五五班的同学们同台学习。在这之前就了解到咱们班的孩子擅长积累古诗名句,让我来见识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说上句,你们来接下句:言必行——
生:行必果
师:与朋友交----------
生:言而有信
师:读书破万卷——
生:下笔如有神
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真不错!我们再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老师想见识一下你们的朗读水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齐——
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最后一字读“yĬ”,当“了”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就能从中有新的发现,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再读这句话,子曰:——齐
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可以做大家的老师。其实平时呀,我们也积累不少这样的句子,你们能说上几句吗?说说看,你来!
生1:我在我们学校走廊里看到了:微笑是最美的。
师:哦,其他同学看到的是一样的吗?我们平常见到过类似这样的语言吗?像日积月累中学过的,你想说?
生2:我在学校的墙上看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真好,还有吗?你说,孩子!
生3:我在书上看到的,一日不读书,百日荒芜。
师:真不错,还有吗?你说!读万卷书,不如阅人无数
生4:……
一、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语言都叫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才叫——
生:文言文
师:今天这节课啊,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我们准备上课。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学习的文言文,题目是——
生:《杨氏之子》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手伸出来!齐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什么意思?男孩子说!
生5:在古代的时候,有个姓杨的是姓杨的一户人家的儿子
师:真好!这个“子”在文章中可以当“儿子”,不仅可以当儿子,还可以当女儿。老师是姓干人家的女儿,你们称呼我干氏之子,也可以说是干氏之女,你们能不能介绍自己啊?说说看!
生6:我是许氏之子
师:你来说
生7:我是邓氏之女
师:真聪明,你说
生8:我是刘氏之子
初读感知
检测预习情况:
师:恩,孺子可教也。课文预习了吗?那我们来检测预习?
生:可以
师:这是本节课要求会读的生字,会读吗?
生:会!
师:一起来!(课件出示生字:梁国、聪惠、诣、乃、曰、禽)
生齐读生字
师:节奏再快点,会更好。齐——
生再齐读生字
师:这是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先读读看
生自由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喜欢齐读,既然喜欢齐读,那就把声音放开,大大方方地读。“梁国”齐!
生齐读
师:会读了,会写吗?
生:会
师:都会吗?同学们再想一想,用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写好了吗?我们来检测!翻到12页的背面,注意听,老师连读三个词,听清楚了再动笔写:梁国、聪惠、禽
生写词语
师: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对照大屏幕,自己来批改,全对的举手。挺好的,来,你哪个字写错了
生9:“禽”字写错了
师:哪错了?
生9:我把“禽”字人下面的点漏掉了。
师:那现在记住了吗?有没有同学把聪“惠”写成了智慧的“慧”?老师要告诉你们,其实古时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都当聪明讲,而现在的意思多了,像仁爱、智慧、善良都可以。但在听写本课生字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还要尊重文本,了解了吗?
生:了解了
(二)朗读课文
师:错的同学在错字旁边再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全对的同学选择一个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再写一遍。写好了吗?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课件出示课文)
生自由读文
师:谁第一个来试试,男孩子来!
生10: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字音上有问题吗?没有,请坐!谁还想读?男孩子来读,从题目开始!
生11:《杨氏之子》……
师:读是读得很准确,如果把声音放出来,更好些。看来课前预习挺充分的,文章中出现的两个多音字都读准了,一个是“为设果”,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èi”吗?谁知道?你来说.
生12:应该是这样的,杨氏的儿子招待客人.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为设果的意思是,给客人摆上水果,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写在字单上。我们在读多音字时,是根据它的意思来练习它的读音的,现在来读两遍。
生读
师:再读一遍
师: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yìng”声答曰,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怎么样回答,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
生:应声答曰
师:对啊,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这样才能读出味道,老师来试试,行吗?请听老师读。(老师示范读)自己读读,在哪停顿好?
生自由练习读
(课件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对照大屏幕,看看你的停顿是否合适?再一起读读,体会体会。
生对照大屏幕练习朗读
师: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们特别喜欢齐读,呆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机会大大方方地大胆齐读,那么现在,谁想读读这篇课文啊?男孩子,你来试试
生13:有感情地读
师: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啊,停顿啊,再鲜明一些,这味道就更足了,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练习读此句
师:就是这种味道,谁还想读读?来,你来试试
生14: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三、精读品味
师:读得好,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现在我们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其实理解古文和理解诗句的方法是一样的,那你们平时怎么理解诗句的呀?你有什么方法?
生15:我是借助图片、注释来理解
师:你还有好方法吗?你来
生16:我是每字每句地理解
师:那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办?
生17:我就查字典
师:对啊!这又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查阅资料和工具书,你还有什么好方法?
生18:其实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老师觉得用上这些方法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己先读读说说(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生读文
师:老师发现有些词挺难理解的,但注释当中又没有。来,我们来请学习小帮手来帮忙,有了它的帮助,看看能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课件出示难理解的词的意思)
同学们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有困难的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解决不了的,一会儿大家一起来看看。
生四人为一小组交流研讨,理解意思
师:好,同学们交流到这,还有哪些是小组没解决的?都理解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从头到尾地来讲讲,来,男孩子来讲,其余同学用心听,有疑义呆会儿指出或纠正。
生19: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到他们家,刚好父亲不在,儿子出来接应。儿给孔君平摆放了水果,果里面有杨梅。孔君平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吗?”他儿子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禽。”
师:有疑义吗?你来
生20:杨氏子应该指的是他们家的孩子
师:对,很正确,还有疑义吗?还有哪些听出来了?你来
生2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里是指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此是君家果。”
师: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了,那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是什么意思啊?你说,把这句话完整地说出来。
生22:就是孔君平指着杨梅问那孩子
师:是问吗?注意标点
生22:是说
师:那示什么意思?
生22:是告诉他
师:是吗?请你看看注释
生22:给他看,说:“杨梅跟你同一个姓,这是你家的果子吗?”
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就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且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自己练习说说这句话。
生练习说
师:会说了吗?
生:会
师:那象刚才这样,来这篇古文从头至尾来说一说,赶紧说吧
生练习说
师:好,先说到这,老师刚才发现有个男孩子特别善于倾听,老师漏掉的东西他发现了。请你讲给大家听听
生23:这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里的禽字应该是鸟的意思
师:对啊,学习小帮手当中告诉你们了,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23:我可没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
师:是您家的鸟。同学们听清楚了吗?那到现在为止,这篇古文的意思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那我们试着来对读,那何为对读呢?就是老师读白话文,你们来读文言文。这对读啊,可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就行了,咱们试试,注意力要集中啊。梁国有个姓杨人家的儿子九岁,特别聪明。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特别聪明。
生:甚聪惠
师: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就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
生: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杨氏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这才读出味道来了,请再读这句话,注意老师语气语调的变化。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杨氏子随声回答道:“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挺好的,初次合作就如此默契。话说啊这孔君平到杨氏子家去拜访他的父亲,可未曾想他父亲不在,于是啊,就把他儿子叫出来了,杨氏子为孔君平端上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看看杨梅,再看看眼前这杨氏小儿,眼珠一转,他在想些什么呢?所以他才对杨氏子说:“这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果子。”想想看,他想些什么呢?你说
生24:为什么摆放了杨梅?
师:是吗?孔君平想他怎么把杨梅端上来了?来,你说。
生25:他应该会想区区一个小孩子不可能那么聪明呢,今天刚刚好有个机会,所以我要考考他。
师:他怎么问倒他?你问问。
生25:就是指着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师:他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你说
生26:杨梅杨梅,杨梅第一字开头是杨,杨氏子开头也是杨,所以孔君平专找这机会来考杨氏子。(师板书)
师:你一下子就猜透了孔君平的心思,但是能转换成孔君平的心理活动来说吗?孔君平心想,接着说。
生26:孔君平心想,今天正好有杨梅和姓杨的一个人
师:杨梅的第一字是杨,杨氏子第一个字也是杨。都说你杨氏子聪明,我何不以姓氏做文章来考考你啊。那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他也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所以他才对孔君平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你来说。
生27:他回答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姓孔,孔雀有孔字。
师:想一想,杨氏子心里怎么说的?
生28:他心想,孔君平居然用这考我,他是考不倒我的,我也这样回答他吧。
师:真是一种机智又聪慧的回答!请坐。你还想说,你说。他心里会想什么?
生29:你说我和杨梅都有同一个字,那你名字的开头和孔雀开头不是一样的字吗?
师:真聪慧,这孔君平和孔雀都有孔字,既然先生你这样考我,那我就有同样的方法来回答你。那我还有疑问,为何杨氏子不干脆直接说:“孔雀是你家的鸟?”而要加上“未闻”二字来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谁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奥妙?这问题有点难度哦,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研讨研讨。
生交流研讨,教师随机点拨。
师:你来说
生30:就是杨氏子虽然心里不服气,可是如果直接这么回答的话,就会觉得太直接了,这样说委婉一点。
师:这样的回答更委婉。恩,还有想法,女孩说/
生31:可能是出于对孔君平的尊敬才这么说
师:的确如此。这杨氏子既机智地回答了孔君平的话,又对长辈不失委婉敬重之意,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儿应声答曰,齐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再读一次,儿应声答曰,齐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若来者非孔君平,而是李君平,这会怎样回答呢?你说
生32:未闻李子是你家的果。
师:非常好,还能说的更有礼貌些,你想说?
生33: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来者是梅君平呢?你想说?
生34: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师:这就是应声答曰,若来者是黄君平呢?谁能应声答曰。
生35:未闻黄桃是夫子家果。
师:聪慧,还有
生36: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师:对啊。还可以是——
生37: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师:非常好
生38:未闻黄花菜是夫子家菜。
师:同学们都笑了,是不是在机智诙谐当中既回答了问题,又不失委婉敬重。刚才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再把这篇小古文读一读,就更能读出其中的滋味了,读一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古文
师:其实古文啊,在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的,没有标点的《杨氏之子》,谁敢尝试?(课件出示不带标点的古文)女孩子,你来
生39:《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女孩子,这篇古文读得味道有点不对了
生40:《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古文在以前不仅是没有标点的,排版和现在还不太一样,从哪边读?(课件出示与现在排版不同的古文)
生:从右边往左边读
师:来,女孩子
生4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穿越到古代,打开最原版的《世说新语》,想一想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一起来这篇《杨氏之子》齐
生:《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能熟读成诵吗?试一试啊,我们一起再来一遍,《杨氏之子》齐
生:《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真了不起,喜欢这篇小古文吗?
生:喜欢!
师:它出自于?
生:《世说新语》
四、布置作业
师: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咏雪》,还有许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孩子,比如让梨的孔融。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都成了当地社会的上流人士,《世说新语》就是记载这些上流人士言谈趣事的小说,这样的小故事有两千多个,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译文,老师相信你们能读懂它们,也会喜欢它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氏子 -------- 孔君平
杨 梅 --------- 孔 雀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做表情:笑容满面)
生:于老师很高兴。
师:看到同学们,我高兴了。再看于老师(做表情),现在是什么表情?
生:于老师好像很紧张。
师:对,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积极发言.于老师就会紧张,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行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读读题目。(生读课题)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篇课文非常短。
师:对.很短小.只有53个字。还有吗?
生:它里面还有很多“曰”。
生:这是篇文言文。
师:真好。那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是什么文?
生:白话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好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
生:难理解。
师: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下面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读文言文。
师:(朗读不是很好,老师给予指导)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子走在不平整的路上,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握手!读得非常好,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行驶在平坦的路上,很顺畅。能不能告诉我这篇短文讲了什么故事?
生:讲的是孔君平到梁国杨氏家里去,去找他家主人——
师:他家主人?杨先生吧!杨先生不在——
生:杨先生不在.他的儿子在,孑L君平就把杨‘先生的儿子叫出来。
师:往下说!
生:杨氏小儿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说:
师:最后一句理解错了,仔细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甚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很聪明。
师:很聪明。“惠”是什么意思?对,“惠”同“慧”。再往下看,“诣”什么意思?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
师:好.意思读懂了。“孔君平诣其父”,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这个“诣”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师:我有个小问题,孔君平说:“此为君家果。”是逗着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大家听老师读一遍,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刚上课时我就让大家观察表情,表情也是会说话的。
(师范读《杨氏之子》,面容和蔼,表情幽默,动作风趣,学生为之热烈鼓掌。)
师:怎么样?是讽刺还是逗着玩、开玩笑?
生:是逗着玩,是大人跟小朋友开玩笑。
师:你看,表情朗读就有这么大的作用。下面请大家一起像于老师这样读一下课文,如果你的动作、表情能配合一下那就太好了。(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谁愿意朗读一遍?
(以下大约有十多分钟时间,于老师反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最后学生读得非常流利。)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师:好,于老师先给大家背一遍(师范背课文,然后几个学生轮流背诵课文,最后全体学生齐背《杨氏之子》,于老师在前面配合加动作。)咬文嚼字文本细读
师:你们会背了,于老师要提问题了,课文的最后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意思是非常聪明。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
生: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师:从这里看出小孩的确很聪明!还有吗?
生:“儿应声答日——”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反应很快。
师:好!反应快,思维敏捷,也说明很聪明。
(板书:反应快)还聪明在哪里?
生: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
师:是啊,小孩确实聪明,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板书:会听)再品课文,还能从哪里看出他聪明?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很巧妙,说明他聪明。
师:的确回答得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
生:天衣无缝。
师:对,无懈可击,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以牙还牙。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掌声送给他!这个成语用得妙,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会说。(板书:会说)
师: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懂得待客之道啊。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生:端出了多种水果。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
师:说得好。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字能说明——
生:“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师:说得太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不仅有礼貌.而且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生: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师:对,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我觉得从“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师:解释得非常好,掌声送给她。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前面加一个“未闻”,看注释,“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生点头)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师: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测,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是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第一句话,
师:“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注意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
请第二排同学来写。
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
(学生分组写作)
师:(10分钟之后)请第一组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专心听。
生:古时候有个姓杨的人家,有一个叫杨修的小孩儿,
师:很有文采啊。可惜有些语言不是很准确,用词要恰当,下课后好好改改。
生:梁国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个孩子叫杨修。虽然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胖乎乎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
师:通顺,流畅,也非常合情理。现在请同学读第二部分。
生:一日,杨氏的好友(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用“一日”,有文言味道。)……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师:应该是杨老爷不在)……并告知杨老爷不在.他的儿子杨修在书房读书。孔君平想与杨修见面.看看多日不见,小杨修又学了些什么。管家告诉杨修孔君平来了,杨修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师:掌声!
师:接着请同学往下读第三部分。
生:孔君平看着果子,一眼看到了杨梅。他左思右想。该怎样考考杨修呢?哟!杨梅,杨修,你是杨他也是杨,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吧!(掌声)(师:杨梅,杨修,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这和您同有‘孔’字的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掌声)
师:你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啊!谁再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
师:继续开玩笑,他请你看孔雀,你请他吃杨梅.更有意思了,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看看,三段话联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下课。
附课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课文分析
全文一共五句话,
1、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简介文中主人公――杨家的儿子,突出人物的特征是“聪惠”(聪明、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十分聪明”。二三四五句讲了一件小事来证明这个孩子的“聪明”。这句话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是事情的起因,将孩子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但是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君平和这个孩子一家很熟,两家经常来往,孔君平和孩子也很熟悉。
3、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讲了孩子热情招待客人,为客人摆上水果,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这个孩子很有礼貌。
4、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家的果实。孔君平在和孩子开玩笑呢!看到杨梅,想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此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实。
5、第五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小儿对孔君平开玩笑的作答。“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小儿迅速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明白了客人是在用自家的姓开玩笑,于是以牙还牙,同样在姓上做文章,有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并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小儿的话里也有话,如果孔雀是你家的鸟,那杨梅就可以说是我家的果实,如果你不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哪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果实了。由此可见这个小儿不一般,思维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话中的要害,并且很快联想,用对方的办法反驳对方,让对方陷入两难的选择,只有哑口无言。而小儿的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采用了正话反说的句式,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孔雀不是你家的鸟”,但为什么不直接写“孔雀不是你家的鸟”而要说:“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意思一样,但表达的效果则有区别,用否定的说法让小儿的回答更加有趣,更能体现小儿和客人斗智的乐趣
四、五两句是文章的重难点,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但文章写道这里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想象孔君平听了小儿的话,会有什么神情,会怎么说。他首先会感到惊讶,在心里默默地说:“这孩子真不一般”然后,他会怎样夸奖这个小孩呢?这些都可以继续延伸下去。
词句解义: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释词:杨氏:姓杨 聪惠:聪明、智慧 甚:很
译句: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个九岁儿子,十分聪明。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释词:孔君平:人名,小儿父亲的朋友。 诣:拜见 其:指杨家小儿
乃:就 呼:叫 出:出来
译句:孔君平来拜见杨家小儿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叫小儿出来。
3、为设果,果有杨梅。
释词:设:摆出
译句: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招待孔君平,水果中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释词:指:指着 以: 示:给――看(指给杨家小儿看)此:指代杨梅
君:你
译句: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释词:应声:马上回答 曰:说 未:没有 闻:听说 夫子:对读书人的尊称,在这里指孔君平 禽:鸟
译句:杨家小儿马上回答:“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
生字:惠 曰 禽
会写的字:梁 惠 诣 乃 曰 禽
结合学情的设计思路
(一)认识文言文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开课时对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介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时
(二)读文言文
1、读对文言文。把课文读正确是理解的前提,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接触较少,读起来有困难。虽然文章短小,但通过最初的读是不能了解内容的,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读,也造成了读的困难。所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是一个重点。但是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反复读,很容易枯燥,所以在读的形式有很多种。范读、引读、对应译文读、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也是读。
2、读好文言文。读好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同样需要抑扬顿挫,不过,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好文言文。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诵读,一遍一遍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体现读的层次。这片课文要读出故事的有趣,读出孔君平和小儿对话的幽默,尤其是小儿机智的回应。
(二)学法指导:理解文言文方法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刻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有:
1、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
2、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就译成了白话文。如:“甚聪慧”的意思是“非常聪明智慧”。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因为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较短,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语、宾语。如:“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没有写明,但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杨家小儿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孔君平。”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
4、质疑解疑。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其实,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对为题进行梳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诵读。学生刚开始的质疑一般停留在对字句的理解上,可采用讲解和看注释的办法解决;当文章的意思基本理解后,学生会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则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可以串讲文言文的传统模式。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版本: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
执教者:湖北
整理者:广西 幸福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20日08:10—08:50(第一会场上午第一节)
【课前谈话】
师:初次见面,仔细看老师,好吗?用一两个词,一两句话简单 说老师给你的第一印象。
生:帅气、潇洒。
师:这几个字我已经好久没听见了,谢谢你,接着来。
生:幽默。
师:谢谢你,接着来。
生:风趣。
师:我太高兴了。好,还有谁说?
生:仪态端庄。
师:用我身上了,谢谢你。
生:和蔼可亲。
生:很有亲和力。
师:谢谢你。
生:仪表堂堂。
师:老师还想更多的了解大家,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自己。
生:我是来自银川市实验小学五(3)班的XXX。
师:谁再来说说,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
生:(介绍)
……
师:同学们也介绍了自己,下面,你们想不想了解老师?
生:想。
师: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老师姓刘,今年34岁,乃京城人氏,好读书,酷爱文史,乐交天下才俊也。听了老师的介绍,对我都有哪些了解?
生:老师很喜欢文章和历史。
师:还有吗?
生:老师酷爱古文。
师:酷爱读书。
生:老师在介绍的时候用了一些像古文的东西。
师:老师用了文言词句,对吧?
生:我知道老师今年34岁了。
【上课时间】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学的,也是一篇文言文,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杨氏之子》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看老师些课题。(写)齐读一遍。
生:杨氏之子
师:大声读一遍,
生:杨氏之子
师:读了课题,谁能说说课文写的是谁吗?
生:写的是杨家的儿子。
师: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杨氏之子他有什么样的才华。
师:想了解他。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师:接着说。
生:我想知道杨氏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师:对,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还有谁要说?
生:我想知道杨氏之子是谁?
师:想了解这个人物。
生:是跟什么人谈话。
师:看来同学们想了解的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我们第一词学文言文,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书的时候,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表情。
生:(继续读)
师:课文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字音读准没有。
生:(读全文)
师:有个生字,她读得真好,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yì
师:同学们读古文哪,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懂句子,这句话,有个人,叫什么?
生:孔君平
师:叫谁呀?这人叫什么?
生:孔君平
师:老师顺便介绍一下,孔君平,是孔子的第26代后人,他学识渊博,现在,你能读这句话吗?
生:(读)
师:对,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就读这一句,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
师:谁再来给我们读一遍?
生:(读全文)
师:读得不错,有一个字音,同学们听出来没有
生:wèi设果。
师:好,咱们一起读
生:为设果。
师:老师要表扬他,这个字音他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
生:儿yìng声答曰。
师:老师刚才听他读的时候,有两句话停顿不正确,谁会读?
生:孔君平yì
生: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师:同学们,这“曰”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这句话是谁在说?
生:孔君平
师:好,想想这句话该怎么读?谁会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还是儿曰,谁说话?
生:孔指以示儿曰。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注意停顿,这样一读,句意就出来了,来,读好这句话。
生:读
师:看着屏幕,再读
生:再读
师:最后一句话有点长,谁会读?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禽指的是什么?
生:禽指的是孔雀。
师:指的应该是什么?
生:应该是动物。
师:概念有点大。
生:鸟类。
师:这是谁家的鸟?
生:孔君平。
师:非常好,注意停顿。
生:(读)
师:谁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次成功?
生:(看着屏幕读)
师:谁来读一遍?
生:(读一遍全文)
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像这样读,完整的读一遍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杨家的儿子九岁了,还非常聪明。
师:哪个词告诉你非常聪明?
生:甚聪慧。
师:甚聪慧,在这里,聪慧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
师:这个慧字呢?在这里,它和huì字是通用的,那么,很聪明很聪明,哪个词说很聪明?
生:甚
师: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生:很,特别
师:还可以换个词?
生:非常
师:同学们,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怎样的甚聪慧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注意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通过一件怎样的事,写出了他的甚聪慧,开始,静静的读,注意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生:默读课文
师:(提示)实在有困难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讨论。
生继续读
师:意思读懂了吗?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他的甚聪慧?
生:(说出了大致内容)
师:他说得好不好?掌声送给她。联系注释,联系上文,她完整的读清楚了这个故事,课文,就是用这四句话,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仔细品味其中的趣味,去了解人物的(?)
谁来读?谁来说第一句?
一生说第一句
师:哪个字是叫的意思?
生:呼
师:这里的yì是什么意思?
生:yì就是拜见
师:乃呢?
生:乃就是于是
师:你读懂了,同学们,读古文哪,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体会,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好不好?
生读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举手?
生:(读第一句,读完简单说了这话的意思)
师:老师的要求,第一句,谁来读?
生:(读)
师:这是你的体会,谁再来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得不错,同学们,你想啊,孔君平兴冲冲的来拜见,可是,没见到人,心里多少有些?
生:有些遗憾。
师:有些扫兴,可他听说这家的孩子?
生:特别聪明
师:何不借此机会叫他出来?问一问,看一看,这时,叫的时候,心情又怎样?
生:叫的时候应该非常小心的去叫。
生:非常兴奋的去叫。
师:非常好,看样子,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来,对吗?再读读
生:(齐读)
生:(一人读)
师:轻声的读,谁来读这句话?谁会读?
生:(读)
师:乃呼儿出,读出它的味道来。
生:(读)
师:这是急切的,读出来了。
生:(读)
师:你们班谁读书读得最好?
班长读
师:乃——呼儿出
班长再读
师:心情读出来了,你们读了吗?
(生一起读)
师:第二句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为设果,果有杨梅。谁来说?
生:(说意思)
师:谁为谁设果?
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非常好,咱们完整的一起说一说,谁为谁设果?
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如此细腻的情节,如此丰富的内容,作者只用了几个字,再读。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同学们,杨氏之子如此热情款待,孔君平说了一句话,哪一句话?读
生:此是君家果?
师:同学们读懂了吗?此和君是什么意思?
生:此是这个。
师: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杨梅/
师:君呢?
生:君是你。
师:君是你还是您?
生:您
师:为什么是您呢?
生:因为——
师:意思读懂了吗?完整的说一说
生:(完整的说)
师:读懂了吗?同学们,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 啊?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有什么用意?读明白了吗?
生:因为杨梅的杨同杨氏子的杨。
师:都同一个杨字,还有吗?接着说?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都有一个杨字,这杨梅成了什么?谁会说?
生:应该是杨家的水果。
师:这杨梅成了杨家的水果,都是杨,这杨梅和杨氏怎样?读懂了吗?
生:(说)
生:(说)
师:应该说杨梅也成了杨家的宝贝,那杨氏子和杨梅呢?
生:一样的,也是杨家的宝贝。
师:也是杨家的宝贝,他们俩是什么?
生:同一个姓。
师:他们是兄弟,读懂了吗?看来这句话,孔先生和杨氏子?
生:应该是捉弄。
师:应该是跟他开了一个?
生:玩笑。
师:读懂了吗?你们自己再读读,看看孔君平是如何跟杨氏子开这个玩笑的。
生读
师:谁来?读孔先生和他开玩笑,怎么读?你来试试好吗?
生:(试读)
师:此是君家果?用杨梅来开玩笑。
生:(读)
师:君子用得好,他才几岁?孔先生称他为什么?成他为君。
生:——
师:逗他玩是吧?
生:(读)
师:此是君家果?谁再来读?
生:(读)
师:君家果,(范读)用什么开玩笑?还可以读?
生:(读)
师:此——是君家果?你来读
生:(读)
孔先生如此妙问,九对小儿如何作答?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生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同学们,从他的回答中,你们明白了,这个孩子聪明吧?你们体会到了他的甚聪慧了吗?谁来说?谁体会到了?
生:(读)
师:你怎么体会到他的甚聪慧?
生:(简单说)
师:谁会说?他的回答怎么聪明啊?
生:(说)
师:联系上句,会说吗?
生:(孔君平——)
师:用自己的话说
生:(说)
师:你用杨梅逗我?
生:我就用孔雀逗你
师:用别人的话来回应别人,这一招叫什么?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以牙还牙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将计就计。
师:将计就计,这小孩聪不聪明?答得多妙啊!还从哪些话,你们也可以感受道这个孩子的聪明?
(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儿应声答曰,就是马上给他答而不是思考一会。
师:他的话音一落,这孩子就立刻答出来了,怎么答?
生:不假思索。
师:脱口而出,而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再读)
师:竟然用孔雀这么一种说法来回应他,为什么这孩子还要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呢?读懂了吗?
生:(说)
师:还有吗?
生:(听不清)
师:把这个玩笑给划清了,这个词用得多妙啊!咱在一起在下面读一读,演一演,好吗?一个扮演杨氏子,一个扮演孔君平。
——
师:好,这个孩子非常的聪慧,反应又是如此之快,让我们体会到他的甚聪慧,你们能把这有趣的故事背下来吗?能背的背,一起试一下,
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课外大家可以看一部书《世说新语》。《杨氏之子》就选自这部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注:学生的回答不是很清楚,所以有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