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男女】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标签:
情感 |
分类: 经典吟诵赏析之 |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意思是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人们如果沉湎于爱情就会出事。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男人沉迷于女人,还有戏;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人沉迷,则万劫不复。
=1=
他在门里,她在门外;
他衣冠楚楚,她布裙褴褛;
他冷眼相对,她笑脸相迎;
纵然此情不再,也还请你念旧地将我留下……
话尚未出口,门已经闭合,他先她一步道出了结局。
爱情也好,恩情也罢,在这一瞬都星点儿不留地灰飞烟灭,干净得像是从来没有存在过。所有的华年都给了这个男人,却换来被抛弃的结局,怨怼不只一些些。
门内灯火通明,门外寒风萧瑟;
门内热闹非凡,门外旷如空谷;
门内你侬我侬,门外形单影只;
就算没有听者,也请让我说说心里的委屈吧。
飕飕大风谷中吹,又阴又雨恼人天。同心勉励夫妻情,不该使怒发疯癫。采摘萝卜和地瓜,仔细莫要伤其根。誓言出口莫违背,说要与我共死生。
走在路上步履迟,心中怀着怨与苦。不远很近忒薄情,送我只送到门槛。谁说荼菜滋味苦?甜美爽口赛如荠。享受新婚你欢乐,快活神仙胜兄弟。
泾渭相比泾水浊,泾水止处也有清。享受新婚你欢乐,不屑与我同甘苦。不要接近拦鱼堰,不要打开捕鱼笼。可怜己身无处容,何暇忧虑去后事?
水深过不去,我就竹筏舟船摇过去。水浅过不去,我就潜浮并用游过去。家里少什么要什么?费尽心力取得它。凡遇四邻遭凶祸,无不奋力去援助。
不乐养我不爱我,反而把我当仇寇。既已贬我无用处,好货当成烂货售。从前担心生活艰,和你翻身陷地狱。谁知家道兴旺后,把我当成毒物看。
我有甘美咸腌菜,姑且果腹度寒冬。享受新婚你欢乐,姑且拿我挡困穷。凶暴狠戾一齐来,还要使唤做苦差。不想从前与当初,唯我是爱当做宝。
=2=
男人背叛了最初的誓言移情别恋了,可怜的女人还在傻傻地等,等着男人回心转意……这是多么老套的一个故事啊,几千年读下来,各种繁简的版本,心都听得厌倦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可这一首《谷风》,还是读得异常艰难,弃书而逃的冲动始终存在,那么悠长的怨怼啊,谁的心里能盛得下呢?
本以为白手起家的平民爱情是最牢靠的,谁知却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她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一任辛劳在自己的脸颊留下痕迹,换来的不仅是家境的殷实,还有夫君的移情别恋。而在古代社会,这种事情又着实平常,男人都是三妻四妾地娶,如果身为大老婆还心有抱怨,反而显得你不够娴熟温良,识不得大体。可怜的女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男人再度洞房花烛,并将当年说与自己听的誓言再送新人听。
“及尔同死”,多么挚情的誓言啊。他说的时候,她以为这就是今生的定情锁,却原来他的誓言只有效在当下,换个日子就可以用来遗忘了。
当年陈阿娇失宠,为让汉武帝回心转意,重金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而《谷风》中的女子只能是自己坐在门前一遍遍祥林嫂一样地哭诉。阿娇是皇后,失去了爱情,还有权力和金钱;《谷风》中的女子只是一介平民,失去了爱情也就失去了一切。
犹记得二二年的时候,郑少秋做客沈殿霞的节目《掌声背后》。节目快结束的时候,沈殿霞飞快地问了一句:“有一个问题想问你很久了,想借这个机会问问你,你只用答Yes或No就行!究竟十几年前,你有没有真真正正地爱过我?”郑少秋听到这话呆住了,然后笑着说:“我很中意你。”当场,沈殿霞泪流满面。那样豁达的一个奇女子,心中也是盛不下男人的移情别恋的。
=3=
“甩”是个太过凛冽的字,一个音一个音地拼过去,聚在嘴边亮成明晃晃的刀,吐出去是伤,吞进来是血,终是不可避免的一场痛。然而痴情女子负心汉,自古皆然。向着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乞求“不念昔者,伊余来”,只能让自己更受伤。
男女之事,甩人者或是不觉怎样,被甩者却因情感失利、自尊受挫,日子定然难挨。被甩者的遇人不淑的确值得同情,但这同情可不是谁都能给得起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一个人举着一脚的水泡来找安慰时,除却建议换双鞋子,似乎也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与“甩”很相近的还有“丢弃”这个词。如果说,“甩”还有那么一点点冲动和糊涂在,那么“丢弃”则是毫无余地,心狠手辣。“丢弃”表明的是绝无后悔可言,根本没有退路可退。比如,我们丢弃家中的垃圾,丢弃一件破损的用品,取而代之的自然是新的好的。
每个男人对爱,都有他自己的定夺与安排,不论说与不说,这里面都有承诺的成分。说出来的,会被女人记在心上,承诺就是两个人两颗心之间的那座桥。当男人丢弃一个女人时,必定是先丢弃了架在他们彼此心间的这座桥。女人要过去,如同登天。
张小娴说,承诺本来就是男人与女人的一场角力,有时皆大欢喜,大部分情况下却是两败俱伤。她还分析过男人的承诺,着眼点是那些害怕承诺的男人。她说,如果他深爱一个女人,有没有承诺根本是没有分别的。即便没有承诺,他过的日子也像跟她有承诺一样。男人骗女人容易,骗自己难。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男人不敢承诺了,因为他太明白,他骗不了自己,也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他懂得交付的承诺,就要为之负责。其实这样的男人还是可敬的,至少他懂得分寸,即便不承诺,但他在爱的过程中为着皆大欢喜在努力,再即便他没有为着一个完美的结果在付诸真情,但至少他也没给过女人幻想。男人的承诺,来得不恰当,往往可以让一个女人为之粉身碎骨;它也如同一根火柴,看似不起眼,却能点燃熊熊烈火,看似不灼人,但被这根火柴烧死的痛苦并不亚于大火致死。
所以,我常劝身边的男性朋友,如果不能确定你的选择对与错,那至少要记住,不能给一个女人毫无目标的承诺。你可以不爱她,可以离开她,但不能在转身之前,留下任何希望。要知道,女人都是为了一个希望而活着的。
当男人丢弃了承诺,女人便好景不再。接下来女人该怎么办呢?呼天抢地?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现下流行的一首歌唱过: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放掉那个不爱你的人吧,别再让他的举动牵引你的目光,从他不再爱你的那天起,你就要学会收回自己的付出,把它们妥善保存,留给下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4=
对于女人而言,一场根本得不到的爱情,没有人曾来告诉她那些早就存在的注定,所以永远不要怨恨一个女人爱得如何痴心不悔,更不要责难那个辜负你的男人如何薄情寡义。聪明的女人会在这注定的结局里,选择淡忘,慢慢忘记一份一份伤,然后再一点一点忘掉那个人,留下淡淡的回忆。当然,想要完全遗忘谈何容易。
所以说,女人如果爱上一个男人,那个男人便是她心中的王,她希望自己是一个女巫。用所有的法术,让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攀附在那个男人身上。若是某一天,那个男人甩掉她的身体又丢弃她的灵魂,“啪”的一声,她在冰凉的地上碎得一片一片,触目惊心,她又该如何应对。他往日的诸多好还有他甜言蜜语的承诺,此时便是吐信的毒蛇,稍不小心,就会咬伤人。如果这时的女人,只一味地怨恨,谁也无法预知,那条吐着的信子和准备的毒汁,会先咬死他,还是自己。
对于破碎的承诺,我总是不敢去多看一眼,更不敢看这个捧着破碎承诺的女人破碎的脸。所以,每次读《谷风》,都如有密密的小针在心头一遍一遍地扎。诗中女子的痴念反反复复,我也跟着惆怅万端,失去思考的能力。我多想帮她找到出口,但往往又感到,在破碎的承诺面前,我是那么力不从心。
=5=
伊能静在镜头前一直是玉女形象,即便现在年轮倍增,仍是一派优雅风姿。可是谁又会知道,在她生命中经历的被同一个男人多次丢弃的命运。
伊能静十二岁时第一眼看见那个男子就爱上了,并且一喜欢就是四年。后来那个男人发现这个曾经不离左右的小女孩长大后很可爱,从而有了两年的苦恋。但,有一天他不说一声就消失了。
那时,她刚刚出道,生活苦不堪言的艰辛里面又注入了被丢弃的苦难,她身心俱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她终于在事业上有了起色,而且成了家喻户晓的玉女歌手,也开始有了片约。就在这时,她竟接到了他的电话,他在香港,他说他很想她,希望她能来陪他三天。说完这些,像我们普通人约会一样,他说到时候他会来接她。
她丢下马上要开拍的戏,丢下别人的责骂和厌恶,为了爱情不管不顾地去了香港--可是,他并没有来接她。她在维多利亚海港足足等了四天,被他再一次丢下……
再联系时,他竟然说他忘记约会的事。他提出要见,他希望她来陪,他说要去接她,最后,他忘了。男人的承诺也大抵不过如此。待下次再约她要见时,她仍如卑微的尘埃一样飞奔过去,看他光鲜的商人模样,看他身边漂亮明星来来去去的生活,她突然明白,他不再是她爱的人了。
当年的消失和若干年后失约,都是她心口上再也喊不出来的疼。但,她在这一场场被丢弃了承诺丢弃了自己的爱情里面,她渐渐明白看透了真相,所以她把被爱情遗弃的人比喻成被抛弃而依然忠心耿耿的狗。明知那个人已经丢弃你了,可仍痴痴地等着守着,希望自己的主人回来。
我还是喜欢并提倡在面对破碎的承诺时,女人不该再给自己一张破碎的脸,应如伊能静这样,优雅地继续生活下去。要知道,在爱情面前,女人永远是一只蛾子,如果死守承诺不放,便永远没有化蛹成蝶的可能,甚至连扑火地投入一次的机会都不再有。
【追寻经典《诗经》采采】诗三百,思无邪
译文
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 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另有说《氓》是一首弃妇的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 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三心二意)的男子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抗议“不思其反”的决心。诗的叙述似乎沿着事情的发展经过在安排,但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娶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其中又暗用对比,前后的变化,男女人公的性格。这种事态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就是在诗中用语也表现了出来。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氓》中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而且选作意象的事物,既比喻得贴切、生动,也在暗示着情感事态脉络。初婚之时桑“其叶沃若”,遭遇遗弃之时,则“其黄而陨”。曲折其妙,情尽委曲,读来自有神韵。
短短的几章文字,描绘了一个女子被丈夫无情抛弃的悲惨经历,其在揭示古代女性婚姻生活的不幸,倡导维护女性权益,反对社会压迫方面的主题不言而喻。这么一个忠于爱情,吃苦耐劳,性格刚强的中国古代妇女的不幸,正是当时千千万万弃妇形象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中弃妇的惨遭抛弃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父系社会中对女性权利的漠视以及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诟病。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女性各方面的权利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维护,但是仍有不少婚姻悲剧的发生,如“闪婚”,“闪离”,“第三者插足”等现象屡见不鲜。我们是否应该通过《氓》对我们的婚姻现状及婚姻道德进行反思与思考,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氓》在艺术手法上,赋,比,兴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使弃妇的形象呼之欲出。赋是铺陈直叙,诗中弃妇对自己不辞辛劳,操持家务,却落得被丈夫抛弃,被兄弟讥笑的境地的叙述,就是一个典型。比,即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文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水流之有岸畔,反喻自己的痛苦无穷无尽,形象生动。而“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喻男女情意浓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男女情意已衰,则是很精到的起兴。
本文是一篇叙事诗,却插入了女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呈现出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这在先秦时期是难能可贵的。《氓》全诗以叙事为主,较为详细的叙述了弃妇婚姻生活前后的点点滴滴。同时,诗中弃妇又慨叹自身的不幸,抒发其自怨自艾之情;生发男易薄情,而女易陷入情网无法自拔的议论。
修辞手法运用的多样性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艺术手法中的“比”自不必说。除此以外,《氓》诗中还巧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就大的方面而言,弃妇的丈夫在婚姻前后迥然相异的表现是本诗最大的对比。从小的细节来看,也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德行之比。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用“总角”借代儿童的修辞,也是一个小亮点。总而言之,多种修辞手法并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生动性。
本文的结构安排上,采用了回忆倒叙的手法,这也是值得称道的。
《氓》是一首早期的叙事诗,开了后世叙事诗的先河。同时也是古代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的优秀篇章,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