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011-09-05 06:28:00)
标签:

经典赏析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分类: 经典吟诵赏析之

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王维,唐代(公元701-761)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一生信奉佛教,晚年尤笃,似乎看看破红尘,置身世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由此意境.曾居住辋川别墅(今陕西蓝田县南终南山下)三十余年,山水绝胜,常在此栖止,其诗在开元、天宝年间享有盛名。亦善画,苏轼称“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以监察御史的官职奉唐玄宗之命出塞慰问、访察军情的。诗中提到的“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西北,诗中提到他在萧关碰到侦察骑兵,这里的萧关就在宁夏的固原县附近(一说在县城东南,一说在固原县城的北面、现在海原县的李旺堡)。有学者认为,王维很可能是从长安出发,先到固原,然后经宁夏海原县再向北到宁夏中卫一带渡过黄河直奔甘肃武威、张掖而去的。途中,王维为眼前的景象所陶醉,欣然命笔。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叙事写景,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纯洁几近透明。大的空旷,直的坚毅,长的苍茫,圆的温暖。就此几字就形象地写出了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和观景者的胸怀,大师王国维谓“千古壮观”的名句红楼梦》四十八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最近,有学者说王维此诗中提到的燕然州(一说“燕然”是山名,即今天的蒙古杭爱山),就是唐开元年间寄治在回乐县的羁縻州,这个州的位置应在今宁夏中宁县(历史上曾是中卫县的一部分)。唐代由萧关经腾格里沙漠进入河西走廊是一条比较安全的近道,这条道路的渡河地点在宁夏中宁。还说道:“在王维出使河西路过中宁时,黄河南北川区一派繁荣昌盛。诗中的‘都护在燕然’,燕然就是燕然縻州,它的位置在进入腾格里沙漠之前,在黄河北岸的回乐县境内。而唐初的回乐县则在今宁夏盐池县惠安堡。”故,有学者认为此景色应在今甘肃省境内。

 

作品鉴赏一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香菱学诗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作品鉴赏二

  “属国过居延”说明出使之远,也和末句“都护在燕然”对应:遥远偏僻的居延国还远远不是终点呢!这一种情感,和《古诗十九首》里面的《行行重行行》有类似之处,开篇一句“行行重行行”用重复的手法强调了这种终点遥遥无期的沉重叹息。人生这条路,所有人都会殊途同归,而终点,便是那亘古不变的一个!

  注意这里的“单车欲问边”句,车欲问,言下之意即是人不欲问。事实上,王维此次出塞是极不情愿的,可纵然多么不情愿,车子还是自顾自地向塞外驶去了,带着一个无力阻拦的人。这里也透露出了一种伤心、忧愁、苦闷的情绪。

  如果说第一联中这种低落的情绪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在颔联中,作者便是有意将其强化了。“征蓬出汉塞”,那蓬草本深恋着故土不愿远行,可在北风的凛冽下草茎崩断,只好身不由己地随风而去。这个意象当然是作者的自喻。一句“征蓬”,借助这无力、无助、无奈的物事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到这里那愁苦、感伤的格调已经很明显了,可诗人的笔法还没完。接着一句“归雁入胡天”又与断蓬枯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土之国向以汉唐之强盛傲视周边诸国,可那胡天之雁虽属番邦,却能自主归家,比起我这身不由己、难以自主的征蓬好得多了!在这一度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自怜、自伤、自嘲,将全诗的感情又添浓了一层色彩。这一联毫不夸张地说,是堪与颈联功力相当的佳句。

  接下来便是那千古传唱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学诗时曾以此为例,可见其脍炙人口。历代名家评至此两句,总是将其孤立到诗人的感情之外,脱离了上下文的感情和氛围来单独品评。当然不可否认这也是一家之言,可那“雄浑刚毅”的评语实在距离此刻的王维甚远。

  这一道景色,悲壮,苍凉,孤寂,寥廓。烟虽直,却是势单力孤;日虽圆,却是行将落山,这分明是一分临近黄昏的伤感惋惜……总之是负面情绪,不管看到什么都能勾起自己悲伤的心绪,哪里会有什么雄豪壮丽?

  “萧关逢候骑”句。诗人离家出国,独行多日,终于见到了本土之人,按说他乡遇故知,该有一丝欣喜吧?可这位“候骑”全无畅谈乡情之意,只简单报告了一身:“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便继续进行他的侦察巡逻去了。唉,他是这么不近人情,而我这条孤寂的羁旅还得继续走很久呢!

  反过来想一想,就算相遇的真的是个“故知”又能如何?凄苦境地之下得遇知音,不过是把那凄苦再放大一倍罢了。总之,此时的诗人,是进亦忧、退亦忧!

 

作品鉴赏三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赏析四: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监察御史是御史台的察院属下的官,正八品上,品秩很低。因此这一任命,在政治上算不得重用,但是对于三十多岁的诗人王维来说,却是一个开拓感觉、想像、体验、欣赏境界和精神生活的大好机遇。习惯于安富尊荣的京城生活,第一次远离中原繁华之地,深入北方荒凉甚至不毛之地,他能够感受到另一种美的境界吗?如果他的美学感受有足够的开放性,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才好呢?他在表现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时,用过比较自由的歌行体,如《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他的《少年行》中有“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等,但是,那些基本上是想像,豪言壮语而已,文彩风流,但是缺少严峻的实感。这一次是真的上前线了,强烈的实感,是不是还能那么浪漫呢?

    开头两句,平淡得有点像平铺直叙,好像只是交代了一下,远去边疆,目的地很遥远,如此而已。如果不是五言句式,不是平仄交替,似乎可以说不太像诗。但是其中韵味,是有一点讲究的。王维原官右拾遗(从八品上),这次的监察御史,也不过高了一品。官虽不大,但毕竟是皇帝任命慰劳西部边陲大获全胜的将士的特派大员,应该是有相当的排场的吧?但是没有。其中有一个字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单车欲问边”中的“单”字。这个中央大员,出巡边疆,居然是“单车”,应该是很不得志,有学者认为这是有关当局有意借此“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其心情之沉闷,从这个“单”字中略见端倪。接着下去说:“属国过居延。”“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这里是指自己。典属国是秦汉时的官名,管理小国(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据宋徐天麟《西汉会要》载,其俸禄二千石,与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京兆尹(掌治京师,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市市长)等官拿一样的工资,按理官是不小了,但可能实际地位不高,所以王维在《陇头吟》中就提到过“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王维在这里自称“属国”,不是自谦,而是牢骚。

    有的文章,在赏析这首诗开头两句的时候,这样写:“‘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边塞。” 这叫鉴赏吗?诗中的奥妙,一点都没有感觉。还有一种文风,就是古典诗话中流行的,只说个感觉,例如《唐诗直解》:“此等诗,才情虽乏,神韵有余。”才情乏在哪里,神韵又余在哪里,都是印象,不讲道理。为什么呢?没有把王维当一个大活人,没有把王维还原到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去,因而也就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用一些常识来搪塞读者。

    懂得了王维的身为大员又无排场的原因,才能懂得为什么国家军队很争气,打了大胜仗,而一个中央大员,王命在身,前往庆功,却一点兴奋感、自豪感都没有。把自己比喻为征蓬,王维身上的贵族气荡然无存,好像身不由己的平民,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随风飘荡,沿途那么多景观,他没有感觉,只看见“归雁”而且是往“胡天”“归”去。这当然与自己离别中原家国有关,因情取景,情因景发。但是,严格说来,用这样的景,表达这样的情,不能算是很有创造性的。飞蓬、归雁,在唐诗中早成俗套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给一些粗心的诗评家以“才情”有点“乏”的感觉。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王维在唐代诗人中,是比较全面的,《岁寒堂诗话》以为他的律诗可与杜甫比美,而古体可与李白比美,历代诗话家对他评价很高的。 从艺术成就的全面性来说,他仅次于李白杜甫,而高于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可是,即使是一个天才诗人,也不可能每一句都写得很杰出,免不了有些弱笔,甚至败笔。王维这一联,应该是比较弱的。如果一直这样弱下去,那么这首诗的水平就可能是平平了。但是,王维毕竟是王维,下面突然来了一联神来之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无疑是千古名句,得到历代诗话家的一致称赞。《而庵说唐诗》:“‘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良贤清雅集》:“‘直’‘圆’字,十二分力量。”

    众口一词都说好,但是好在什么地方,一千多年来,那么多诗话家,却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唐诗评选》说:“用景写意,景显意微,作者之极致也。”,《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说:这两句“写景如生,是其自然本色中最警亮者。”《絸斋诗谈》说:“边景如画,工力相敌。”说来说去,观念是一样的,就是诗人写景写得真实。但是有人又提出疑问,好像不太真实。《唐诗广评》引蒋仲舒曰:“旷远之界,孤烟如何得直,须要理会。”这个“理会”是什么意思?这位蒋先生说得含糊,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只有《唐诗解》回答说:“夫理会何难,骨力罕敌。” 但“骨力”是什么?在哪里?还是含糊不清,一般读者没有办法“理会”。概念缺乏严密的内涵,是中国传统诗话的一个弱点,也就是限于感觉,而没有严密的内涵。就是曹雪芹,对这个问题,也只能借助人物之口,谈谈感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曹雪芹毕竟是曹雪芹,他不太理会什么写景。干脆说,如果光用写景来衡量,可能是“无理”的。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无理”。艺术是心灵在形式的审美规范挟持下进行的创造,是不能单单用理性去比照的。诗人的视觉是超越理性和感觉的原初状态的。

   “大漠孤烟直”之所以生动感人,当然与写实有关,但并不是说,只要超越写实,就不艺术、不美了。诗的形式特征决定了它必须想像和虚拟。这首诗是抒情的,不完全是以写实感人,而是以情感人。即使表面上是写实,其中必然是经过情感同化了的。“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征蓬、归雁,都有悲凉,但是都隐含着。由于征蓬、归雁带来的空间感,不是文人狭小庭院式的悲哀,而是,充满在广阔天宇之中,须要仰视才能充分感受的。到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空阔从天空转入地面,天地连在一气。烟之直,其实也不一定要用当年的狼烟的物理性能来作证,诗人完全有权在想像中创造。

    王维不但是个诗人,而且是个画家。他老是觉得自己绘画的才能超越了写诗,自己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之一》)苏东坡说过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话家说他“边景如画”,但是,画和诗是有矛盾的,张岱就说过,好诗不一定就是好画,好画不一定就是好诗。莱辛在《拉奥孔》中也专门论述过诗与画的矛盾。

    但是,这里王维经营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恰恰又是好诗,诗和画却达到了统一。因为这里的孤烟,一条垂直线;长河,一条水平线。这在绘画上,是静态的构图。这种静态构图,提炼得如此单纯,连征蓬、归雁都消失了,连白云、黄沙也视而不见,留给读者的,就是一个空阔的宇宙,静态的构图。一纵(孤烟)一横(长河),本来宁静得有点单调,再加上落日圆弧,就比较丰富了。这种丰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包含着内容上的。孤烟,是狼烟,是战争的烽火,是警报,紧张的警报,却用静态的垂直构图表现,就构成了一种张力。画面的稳定感和形势的紧张感得到互补,形成了一种紧张与宁静交融的境界。这种境界不完全是自然风光,而是诗人内心对战争形势感受的净化。从征蓬的无归宿感,变成了苍凉的美感,是诗人少年豪迈之气向中年苍凉之气的拓展。不从艺术家风格的发展和丰富去考虑,单纯从烽烟是否能直去衡量,是不得要领的。在这里,分析这首诗至少要考虑四个因素:一,外部景物之特性;二,内心苍凉之气的外溢;三,天才画家以静态构图和紧张战争氛围拉开审美距离;四,诗歌对仗技巧对“直“和”圆”的活用。这四者的猝然遇合构成了艺术的美的创造。

    最后两句,表面看比较平静,但好在暗含一个突然的心灵的转折。前面不但画面是宁静的,而且诗人的心态也是凝神的。可是来了侦察兵(候骑),得知距离目的地还很远,而那里正是历史上英雄建功立业的疆场。诗人的心情为之一振。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后徒家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曾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

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