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标】小学语文低段课标解读 兼谈语文核心素养——语感

标签:
解读课标小学语文低段课标解读兼谈语文核心素养语感 |
分类: 教学研究理论关 |
小学语文低段课标解读
内容提纲:
一、概念: 课程
课程标准
语文
小学语文
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语文的核心素养——语感
四、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解读以及语文核心素养——语感的落实
一、概念:课程
课程标准
语文
小学语文
课程: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
语文之“语”,义为“公正的言论”,“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
。
小学语文:小语姓“小”。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
“七字歌”按“课标”的具体要求为:
识——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写——书写一手正确规范的汉字;
读——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量达145万字;
背——背诵积累优秀诗文160篇;
说——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作——能写文从字顺、具体明白的文章;
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识——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写——书写一手正确规范的汉字;
读——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量达145万字;
背——背诵积累优秀诗文160篇;
说——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作——能写文从字顺、具体明白的文章;
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
(
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
)
,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
修习培养
)
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2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
.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4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
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
要有现代意识。
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三、语文的核心素养——语感
语感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第五元素”。
语感就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又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语感是什么?“语”就是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感”从心理角度来说,就是感受、感知或领悟。语感就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也可以说,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叶圣陶语)。
语感包括形式上的文感、象感,内容上的意感和情感。
具体归纳如下:
文感:语音感、语气感、语体感、语法感、 畅达感、分寸感等
象感:人物、事物、景物、事件、道理、数据等
意感:字词句篇的意蕴感道德感、理智感等
情感:情趣感、情味感、审美感
文感:语音感、语气感、语体感、语法感、 畅达感、分寸感等
象感:人物、事物、景物、事件、道理、数据等
意感:字词句篇的意蕴感道德感、理智感等
情感:情趣感、情味感、审美感
“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
——夏丐尊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叶圣陶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人类知识的构成用金字塔表示,如下:
表示尖端知识→
表示专业知识→
表示文化知识 →
表示语言文字 →
表示专业知识→
表示文化知识 →
表示语言文字 →
第一部分前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三、教学建议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2.关于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四、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解读以及语文核心素养——语感的落实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王崧舟先生在《语感,诗意语文的原点》中敏锐地提出:
感受言语,触发语感;品味言语,体悟语感;积累言语,积淀语感;运用言语,习得语感。
感受,是发展语感的前提;领悟,是发展语感的关键;积累,是发展语感的基础;运用则是发展语感的目的。从感受言语到运用言语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自觉自愿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自身语感的过程。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敏锐的语感,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
同样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
王尚文《语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