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讨】导问导思导学
(2010-11-21 22:14:21)
标签:
教学探讨导问导思导学杂谈 |
导问导思导学
对“情境导思”的一点感悟
著名教育专家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是指“讲究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情境教学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获得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各种学科尝试使用情境教学的理论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我校提出的“情境导思、三层四面五步”教学法就是对情境教学理论的应用与提升。
情境导思,即通过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手段来带人情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所教内容来优化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运用情境,缩短学生心理距离,提高学生内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对知识进行建构;通过拓宽情境,促进学生智能及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情景导思”在青少年创新发明课中应用更加重要。
青少年创新发明课程是我校的特色课程,通过对青少年创新思维开发和对发明技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产生有价值的创意。但传统的思维习惯会阻碍青少年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勇敢地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
现代创造性研究的倡导者著名心理学家基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而是试图去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在发散思维训练中,我们可以就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展开课题,比如请同学们在限定时间内轮流列举一块红砖的用途,当然我们要真的把这块红砖拿进课堂,这样更符合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在思维习惯上更接近于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也更喜欢真实有趣的课堂。
实际的情况是:同学们开始的列举的大多是“盖房子、修桥、铺路、垒烟囱”等,答案带有明显的思维局限性,即这些都是把红砖作为建筑材料来列举功能的。总会有一个淘气的孩子会冒出一句“可以砸玻璃”或者“可以打狗”之类的说法,全班同学哄笑之余老师要及时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即鼓励他首先敢于说出真实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方向上敢于突破大家已经提出的框框!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受到这种鼓励之后会说出更多答案,比如“作镇纸、垫高、砸钉子、支书架、锻炼身体、当球门、凿个洞藏东西、变魔术……”许多想法连老师都觉得非常巧妙!全班同学们都沉浸在开心的奇思妙想之中!
这时的情境正是“导思”最佳的时机!
“那么怎样找到更多的用途呢?”老师要提出问题,“回顾一下,你是怎样思考的出这么多答案的?你根据什么找到如此多的用途?”这样问的目的正是引导孩子们反观自己的思考过程,关注自己的思考策略,寻找思考的方法。在不断的问答式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要获得更多的用途就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特点,在从不同的特点寻找可以类比的东西,从而开发不同的用途。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实际上是本课的目的。我们要学生体验与领会的正是这种发散思维的本质。当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时,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就开始向他打开了。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John
Flavell
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早已发现,真正注意自己思考策略的学生为数不多,大部分的初一学生更多的是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对学业成绩的在乎。即使是目前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常常对学习产生迷惘,消耗大量的时间,在众多的题目和练习中寻找考试自信的来源。我本人认为对于中学课堂来说,“情境导思”应该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所在,“情境”是塑造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氛围,“导思”则是实现学生自主认知的灵魂!我们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更要指导学生如何思考与分析,帮助学生在认知的同时关注学习的策略,建立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计划、执行和监测意识和习惯。
我看到很多同事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法的指导,也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评价反馈,真的让我非常敬佩!我想作为老师我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指导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自己也要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寻找工作的规律,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导读、导思、导写
一、导读要求真。
读是吸收内化,写是转化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懂真意,与作者创新思想对接;动真情,与作品创新思维对话;说真话,与教师教学创新思路对应。“求真”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方法、内容和评价的导向上,以突出学生学习需要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人文关爱。
1、从封闭式的读背导向开放的心读与说读相结合,加快吸收内化向表达转化的速度。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读书必说书的真情实感。
摘抄是有效积累的一种手段,但转抄而不转化则不可取。从无序的收藏转向有效的利用更好。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阅读基本技能和作文创新教学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理解地记,批判性地想,鉴赏性地说。
写心得是深化阅读、优化写作的重要环节,是读有所得的标志,更是从思考性地读走向创造性地写的纽带和桥梁。
2、从有限的教材例子和辅助性读本研读导向无限的生活世界,提高多读善写的效度。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广泛吸收所需要的创造性作文的营养,沟通学科向知识的、思想方法的有机联系。以有机渗透、有序衔接、共振互动的方式,通过作文的人文功能、科学功能和综合功能教学创新取材的广泛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觉、多领域的知识,思维互补的博读与运用,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基本途径。
二、导思要求活。
1、激趣:观察的内容要广。生活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既要自己会教,又要教会学生观察人间喜怒哀乐,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大至天际日月星辰,小至自然花草鱼虫,所见所闻,都是观察的内容。只有视野万里,才能思接千载。
2、持趣:观察的过程要细。要教会学生观察时空与思维路线同步,对观察的重点对象要细致入微,细即看和思,看而不思,是雾里看花难得真谛;要教会学生思维换位,同中求异,如观察家乡的春天,有的会看到春天的水,水中的游鱼,而想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的会看到河堤上的绿,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有的会看到春天农民播种,想到春天播下的希望,从而想到没有春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收获的深刻意义。看则思,就必然会渐入赏心、悦目、启思、导行、创新的佳境了。
3、延趣:观察的结果要更新。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到观察对象的独特之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是作文富有新意的基础。大家都知班门弄斧,是否有人想到了不到班门何必弄斧呢?春天到了,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否有人同时会想起也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愁唱呢?这种思维上的反弹琵琶,表达上的高咏低回,情感上的悲中有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以及艺术真实性的启迪,会使学生看到很多人没有看到和没有想到的东西。
三、导写要求精。
一要精选主题。要有一种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研读生活主题的精神,摄取具有时代旋律的主题,这是求精的基础;二要精巧布局。生活之“形”为生命之“神”的作文人格力量和通过作文求索生活真理的情感,用情线牵动思维路线是求精的重点。三是要精妙用语。要教会学生集千家为一家,在名篇中吸取语言精华,在生活中提炼鲜活的语言精髓,用心写好每一篇习作,用心改好每一次用语,培养一种语不惊人不罢休的精神,以期实现写有所悟,写有心得。
课堂导思三步曲
怀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本中的内容,哪怕是名家的作品,也不一定无懈可击。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文章的图画美,人情美,意境美至今让无数人陶醉其中。但是,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也是有“懈”可击的。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的语序就值得探究。按照开花时节的先后,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改为“杏树、桃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才对,因为杏花是早于桃花的报春使者,“桃花开,杏花败,梨树开花应奶奶。”乡村童谣也记述着花开时节与程序。杏花,桃花,梨花这三种花按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而且相隔在十五天左右。如果按开花时间的先后修改了这个句子的顺序,那么,接下来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也就应该改为“粉的像霞,红的像火,白的像雪”才恰当。哦!原来著名学者也有考虑欠妥之处啊!于是学生在读书时,就会对书本多一份怀疑,由思索到怀疑,再到摒弃,最后相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在教学中,首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微瑕,以及老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来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权威的怀疑精神。要在学生的思想上树立“学贵有疑”、“不疑则无学”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求异
教师在课堂的参与上应抓住问题的发散点,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作思考,分析,正中求反,同中求异,从而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在《卖油翁》中,“如何评价陈康肃这个人?”就可以作为一个启迪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平台,长期以来,人们对陈康肃这个人只是一味的否定,认为他除了骄傲自大,别无一点可取之处,因而,教参上把他对卖油翁的“笑而遣之”中的“笑”都判定为尴尬的笑。难道只能用一种心理活动来评判这个人物吗?
通过探究,有学生就提出了“陈康肃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的观点,因为他身居高位,对地位悬殊太大的卖油翁,他无需伪装自己,他完全可以“恼羞成怒”嘛!而最后他却“笑而遣之”,这说明他被卖油翁彻底说服了,他的“笑”是心悦诚服的“笑”,是知错就改的“笑”。对这样的说法,我想欧阳修老先生也许也会无话可说吧。
还有,《杨修之死》就只能说明“恃才放旷必丧命”吗?由此还可以引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讨论;有谚语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我们就可以拟一个“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脚”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写;看了《俭以养德》这篇文章,我们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写一篇《看假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奇妙的克隆》一课引出的“克隆人”的是与非这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羚羊木雕》中谁是谁非的大辩论肯定会使你的课堂充满智慧与活力……
补白
教师还可以利用填空补白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而横线上的“空白”就恰恰是学生思维驰骋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对空白去想像、去补充、去再创造。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可以设计“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
结果,学生们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①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填空补白,你一定会发现: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还会精彩纷呈,思维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