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赏析】《舟夜书所见》《夜书所见》

(2010-05-22 17:51:36)
标签:

经典赏析

舟夜书所

夜书所见

杂谈

分类: 经典吟诵赏析之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夜黑了,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象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象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一】

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第三句作者丢开灯光,写微风起后的满河细浪。“簇”是“堆”的意思,形象地写出浪的形态。作者为什么突然掉转笔锋呢?这是为下一句开创新格局,为了写水中灯影的变化,必须写出水中之浪,而水中之浪只能因风而起,此风又只能是恰到好处的“微风”,倘使大风大浪也就无从欣赏水中灯影了。这句是全诗的转机,作者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变化的契机。黑沉沉的夜幕下,河中一盏孤灯,灯下粼粼细浪乍起,从而出现一个崭新的画面。

末句“散作满河星”,用天上万点繁星比喻河中倒影,灯光由静止到烁动;由一点孤灯散作万点灿烂,诗人的情绪由孤寂到振起,诗的底蕴从静态的孤寂美转化为动态的流动美,诗歌就在这最精彩的瞬间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层次结构十分鲜明。黑夜——孤灯——萤光——满河星,作者沿光亮变化加以表现;又极富匠心地抓住极有表现力的一刹那,即从静到动转瞬过程的留影,其它一切全舍,显示出极凝练的笔调。

【赏析二】

查慎行诗中的哀叹着实不少,几乎每集必有,细细读来,他的哀叹全因家贫,然而与一般文人不一样的是,他身上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他对于功名的渴望不像大部分文人那么强烈,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在他身上表现得也并不明显,尽管他也关心民间疾苦,但那主要是基于自身的穷困而引发的同情;他也没有古代文人较为普遍的怀才不遇的嗟叹,通览《敬业堂诗集》,我们很少找到这样的诗句;他也感叹功名难就,但不是从自视甚高的心态出发;他也没有更多地去抱怨这个时代,没有过多的故国之思,而是积极融入这个时代,获取功名时他对康熙不惜阿谀奉承,有些谀辞虽然不堪入目,但大多是真诚的。入值南书房,他小心做人,从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但他又不是一味地唯唯诺诺,迎风拍马,他能坚持原则,保持节操。他的一生主要不是追求建功立业,他所关心的只有两点,一是畅游天下山水,二是如何解决家贫的问题,尽一个长子的责任,他一方面怀着对家族的愧疚而不得不四处游走,打秋风,应科举,一方面又怀着欣喜地心情游历天下,如果没有家庭之累,他会更加忘我地游玩,他恨自己常常陷入无用的浪游之中,也深知旅途的艰辛,但当他真正处于游的状态中时,他又似乎忘记了家的存在,他对家庭没有强烈的依恋感,更愿意漂泊在外,所以我们有时看到他在诗中表达出一种矛盾而悔恨的心情,但很快游的快乐淹没了这种感伤。每次归家没多久,他就匆匆出走,于是我们不免要怀疑他是否真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履行他作为一个男人对家庭所应承担的责任,本来作为一个文人,既然无法通过科举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以求荣达,他还可以选择耕读乡间,穷是穷一点,还不至于无法生存,但他终究没有选择留下来,直到晚年,他才安静地在家待了几年。

  说到底查慎行就是一个普通文人,一个纯粹的诗人,在那个时代,他不可能像他所仰慕一生的苏东坡那样具备崇高的人格,他也不具备绝世的才华,若论文学才华,查慎行在清代不算突出,学问也未见得高深,一部耗时三十年撰成的《苏诗补注》在苏诗研究史上虽小有名气,但是看看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对他的不时奚落和批评,就可以知道,补注的错误实在不少。说到穷困,同时期的著名文人蒲松龄和吴敬梓估计比他还要悲惨,可是论才华恐怕比二人稍逊,即使是后来的黄仲则和袁枚,才华大概也要超过他吧。他不具备袁枚那样的经济头脑,辞官回家,依然能守着一个大园子,妻妾成群,逍遥乐哉!查慎行的一生也许是不幸的,对于他这样的人,时代不能给与他很多,如果他生活在现代,他会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靠着稿费整个中产阶级大概不成问题。话要说回来,查慎行毕竟出生文化世家,积淀深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悲剧没有在查家上演,历经文字狱的摧残,查家依旧昌盛,两百年之后,汩汩流淌的文化积淀传到了查良镛(金庸)和查良铮(穆旦)身上,一俗一雅,两位共同享誉现代文坛,查慎行在地下会偷偷笑着吧,看吧,我当年穷困潦倒,我的后人查良镛富甲天下(据金庸传记,九十年代末,他的个人资产达到26亿港元,开创了现代文人经商致富的先例,誉为现代陶朱公),声名远播。金庸也对这位先祖怀着敬仰之情,《鹿鼎记》五十回的回目全部摘自《敬业堂诗集》。

【査慎行简介】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初白。海宁(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曾随康熙出游,有“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之句,被称为“烟波钓徒查翰林”。所作古诗及律绝,局度精整,格调老成。五十二年,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⑴ 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⑵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 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本诗采用的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⑦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