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人教三上语文综合实践: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标签:
集体备课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人教版三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杂谈 |
分类: 步入读写勤研究 |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人教版三上五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实验小学
教学目的:
《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的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导入活动
1.同学们,通过学习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前几天我们去泉城广场秋游,在“文化长廊”里你看到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 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4.全班讨论填写下表:
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类别
- 民间工艺
:陶瓷、剪纸、泥塑…… - 民族艺术
:京剧、川剧、杂技、中国画、书法、邮票…… - 古诗春联
:《望庐山瀑布》、《草》、《悯农》…… - 社会习俗
:走人户、办出师酒、送节礼、春倌说春、摆龙门阵…… - 神话传说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 饮食习俗
:九大碗、罐罐肉、盖碗茶、鸣堂…… - 传统节日
:端午节、元宵节、新年、重阳节、中秋节…… - 游艺习俗
:唱吉利、抢鸭子、舞板凳龙…… - 饮食文化
:担担面、麻婆豆腐、酸辣豆花、夫妻肺片、棒棒鸡…… - 备注:
(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 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 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一)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咸专题小组
(2)讨论、撰写专题实施方案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 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下表。
附:
小组专题调查研究实施方案
研 究课题
组长
小组成员及分工
研 究时间
获取资料的途径[阶段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
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1.小组汇报研究的专题。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专题。
2.全班交流。下面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
哪个小组首当其冲来展示你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等)
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以下的展示形式:
民问工艺组的制作展示:现场剪纸,制作布艺及泥塑,赠送个人作品等。
民族艺术组的表演展示:现场演唱一段曲目,现场画一幅图画,现场表演一段评书等等。
诗词赏析组的诵读展示:配乐诗朗诵,诗词表演,对诗等等。
民俗风情组的话题展示:“祖国河山一日游”和“趣谈传统节日”。
神话故事组的趣味展示:我来演,你来猜!
中华美食组的多方位展示:报菜名、现场赠送中华小吃等。
(教师鼓励学生别具匠心的展示,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同学们,听了这个专家组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能不能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教师予以点拨、引导,提示学生未研究到的“点”。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陆我校的同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尝试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主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5.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最佳表演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二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你可以欣赏到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 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
(二)拓展探究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充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教师小结
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说明: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我们设计了调查表。(表附后)
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调查表
姓名:___________
你是否愿意参加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
你和小组的小伙伴合作愉快吗?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学会收集资料的哪些方法?
你喜欢祖国的传统文化吗?
你喜欢你们小组的展示汇报形式吗?
你愿意继续探究祖国的传统文化并将她发扬光大吗?
你能为我们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下一步的开展提点什么建议?
教学参考资料:(中华传统节日简介)
一.春节(过年)的由来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在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年关将近时要扫尘,三十那天,在门上贴门神和春联,腊月三十晚上称“除夕”,除夕之夜最重要的节目是“守岁”,春节放鞭炮,从正月初一开始,人们便走亲访友,登门拜年。还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等等。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古时称“上元节”。
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假意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奉旨烧长安。但是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皇上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传令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让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如织,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也有传说其起源于汉朝。据说汉初平“诸吕之乱”的那一天恰是正月十五日,因此汉文帝即位后将这一天定为节日。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古人元宵节除观灯外,还有赏月、吃元宵、观赏杂技与歌舞百戏及猜灯谜的习俗。
宋朝的欧阳修有《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三、清明节
“清明”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并不固定在4月5日这一天,一般不超出4月4日至6日之间。
相传是春秋时代为纪念介子推而流传下来的。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介子推护驾有功,后重耳返国登位,赏封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带着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知道后,想以放火烧山的办法逼他母子出来,结果介子推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为了追悔自己的过错并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每年这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全国禁火,吃冷水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那天,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人们还带食品到介子推墓前扫墓。
禁火寒食的风俗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现在虽已消失,但祭扫的习俗却保存下来。同时,清明前后已是春暖花开、桃红柳绿之时,人们纷纷出去春游、“踏青”、郊游,因而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唐朝的诗人韩翃有诗《寒食》云: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朝诗人杜牧在《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端午节
战国时代,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风俗都与他有关系。此外,有些人家还喜欢在门前挂白艾,饮雄黄酒。
其中诗人张耒在《和端午》中写道: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谈到七巧节,不得不提华人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鳘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向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划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划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点头答应了。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然而天帝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将
宋代词人秦观有《鹊桥仙》云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中秋时节,我国人民有赏月、吃月饼、敬老等习俗。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嫦蛾奔月的故事。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非常冷清和孤独。唐代李商隐于《嫦娥》中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据史料记载,魏晋已有赏月。到了宋代,这一习俗兴盛起来,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这一天亲人团聚,所以又称之为团圆节,如果亲人在异地,就同时望着月亮表达思念之情。宋代苏轼在《水调歌头》词中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重阳节
传说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从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灾难,你马上回家,做些彩衣袋,内装,每人一袋,挂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桓景听了,便照着办。第二天回家一看,鸡犬都死了。以后,“重九”登高可以免灾得福在民间传开并成风俗。
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和赏菊等活动。古代诗人写过不少关于重阳节的诗:唐代王维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诗人思亲的情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唐代孟浩然的著名诗句。原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