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设计”原研哉上海展

标签:
原研哉军工路设计的设计五维创意园区旅游 |
分类: 游 |
虽然豆瓣上有人提醒去看原研哉展最好先订票,我还是不太相信在上海看个艺术展览会要排队。结果到了现场,看到绕了两圈的队伍就傻眼了,只好老老实实地排队。幸好,这是一个久违了的艳阳天。
快排到的时候,从不远处的拐角走出一个上了点年纪的妇人,穿了身墨绿色的休闲套装,斜带一顶贝雷帽,画过眉,上过唇彩和一层淡淡的粉。排队的几乎都是年轻人,这位妇人的出现显得有点“突兀”。我对身边的朋友说,“这身行头打扮,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话音刚落,妇人后面跟着走出一个男人,身材挺拔,花白头发,蓄着一簇同样花白的山羊胡子。这位先生周身穿着简洁素朴却明摆着是精心搭配过的。虽然他不像妇人那么典型日本模样,一身打扮还是非常MUJI调调。众人都在闲极无聊地排队,所以注意力很容易就被这对夫妇吸引过去。他们倒是毫不介意,反而以排队的长龙为背景,兀自拍照留影。拍完照片,只见他们走到入口,跟工作人员轻声打了声招呼就进了会场。我又忍不住地说,“嘿!日本人就能不排队啊!......搞不好人家说自己就是原研哉呢!”又排了两三分钟,终于轮到了我们。工作人员开始对每位入场者小声地关照,“原研哉来了,原研哉来了哦!”
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活例如上。
说实话,去之前我对原研哉的展览热情一般。究其原因,在于我曾经读过他的那本《设计的设计》,却没有记住其中一丝一毫的内容。这让我得出结论,我对这位先生的设计作品不太可能有共鸣。事实证明,这又是一个过于轻易的结论。
展览很不错,作为创意从业人员更有收获。
首先,原研哉强调他设计的不是“物(Objects)”而是“事(Experience)”。此言不虚。原研哉的设计摒弃空洞做作的摆设,更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他的设计核心是人,因此从来没有放弃过设计给人带来的体验和感受。而我这话也不仅仅是从作品简介上读来的,也是真实的自身感受。比如下面这组医院标示牌,不仅设计一如原研哉风格的简洁清爽,也为医院环境增添了一点轻捷灵动,而且其采用的是洁白的棉布。因其颜色与材质,医院必须要定期清洗,但却正好体现出院方对于维护医院安全清洁环境所持有的信念与态度。
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法则让我很有感触。或许这是我的偏见,不过我一直觉得很多广告人在发想创意作品时既不了解诉求对象(消费者),也不屑去多了解他们。更有甚者,把广告作品当成了意淫的工具、追名逐利的工具,以至于太多的作品出来非但不能打动消费者,还会被消费者耻笑。
原研哉为08北京奥运会设计的一套作品也很有趣。
他创意的源头是中国的象形文字,并以象形文字构成的各种运动项目形成奥运会标。好看与不好看很主观,但至少我觉得他的设计比最后采纳的设计更富中华文化意蕴。
我不清楚这套作品是不是整个展览中唯一没有出街的“失败”之作,但是它的赫然在列是很有意思的。出街的作品未必是最好的,用我们的话说,大都是些被客户“强奸”过的东西。但是,创意人的自我认知始终要在,自己要的是什么,对的、好的到底是什么,要在不断地被否定、被拒绝中保持住清醒的认识。对于大师,那是曾经走过的阶段;对于离大师还很远的普通创意人,清醒和坚持真是不容易的。
日本的设计师有一点让我很是喜欢 -- 他们既有创意人员的敏锐与创造力,又兼有工匠的耐性与细致。面对他们的作品,你可能不会发出“WOW”这样的惊叹,但却会由衷地觉到美。美在哪里又或许难以言表,但是心底分明有一层毫无做作的感动。不知道,这可不可以叫做润物细无声的美?
这次展览在军工路五维创意园区,我是斜穿整个上海市才到的那里,真够远的。上海已经有太多类似的由旧厂区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以M50为代表。可惜的是,跟风固然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却属不易,所以看多了,也不过是差不多的样子。大家都有点过于追求表面,作为创意园区的内在却大多很空洞。这也就像福州路上新开张的大众书局,24小时营业、咖啡吧都不会是维系人流的长久之计,吸引爱书人的唯一的也是最根本的东西只有一样
-- 书。这也才是我最喜欢台湾诚品书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