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怎么撞进广告圈的(11)

(2011-11-04 10:35:18)
标签:

杂谈

广告公司

多伦多

jwt

加拿大

创意

halls

planning

分类: 我是怎么撞进广告圈的

写到在JWT多伦多之后就一直拖着没有写下去,只是因为懒惰。再也没有“不堪回首”,这段曾经耿耿于怀的“惨淡”经历如今已经成了人生历程中一点花俏的点缀。


那段时间,我在那个公司,既没有真正亲密的朋友,英语又是绝对的最烂,听说读写,无一例外。也难怪,在一个公司,几乎是清一色的白人,这在多伦多这样一个移民城市也是不多见的。这就好像现如今在一个上海的公司里,全部员工都是上海人,上班都讲上海话。你作为唯一的外地人,初级职员,不得不操起磕磕绊绊的沪语,努力融入大环境中。不要忘记,加拿大还有一块讲法语的魁北克地区,就像在这里我们除了国语版之外,还需要广东话版本一样,加拿大的广告一般要做英语与法语两套。而当时,这让我对自己的无能更加惭愧不已。


有一天早晨,我在公司狭窄的走廊上与一位同事迎面遇上,那是一个长发微卷的女人。今天,我连她的样子都想不起来了。那天,就在将要擦肩而过的瞬间,我刚要张嘴说‘Morning’,这个同事突然把脑袋往另一边一扭,一声不吱地从我身边飘过。我半启着嘴,咽下已在舌尖的招呼,愣在原地。


这件小事无疑在我失落的心上雪上加霜。


前两天有个朋友问起我在加拿大的经历,我又提到了上面这事儿。没想到她非但没有表示同情,第一反应反而是:“肯定是你太敏感了!”我对朋友没有如我期望的那样体谅我的苦衷很不爽,然而,转念一想,却觉得她的直言不无道理。(诤友是多么的重要啊~~!!)当初,我正因为在不知不觉中酿造了一颗敏感狭隘的心,又没有及时认识并纾解,以至于渐渐对很多人与事都抱有戒心甚至敌意。有一段时间,我每天花四十分钟走去公司。本来,加拿大的夏天是非常美好的,可我却连刷门卡的动作都变得无比沉重,简直像是要进去坐牢一样。现在看来,何以至此?


当然,没有什么是需要一而再地去后悔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发生的意义。其实,我后来在BBDO的初期也遭遇了一段“悲愤又惨淡的”日子,也差点拍拍屁股就想卷铺盖走人;所幸,这一次,我留了下来。忍耐,仿佛是年龄渐长、经历渐多的附属产品。它听上去有些无奈,但我现在却真正觉得它也是财富。如果生命中挫折与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要学习的,第一是看轻挫折,第二就是忍耐。耐不住,挫折始终都是不能攀越的险峰;耐住了,挫折就成了翻过的小山头,一切重回云淡风轻。古人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回想起在JWT多伦多、北京麦肯、上海BBDO的种种遭遇,现如今我才更懂得体会这句话的意境。


最后,让我简单地讲一下我所看到的国外广告公司与国内的不同之处。其实,对于4A来说,操作流程和创作方式是基本一致的。


1、思考时间充足。

这个世界上,在市场反应速度上能够跟今天的中国市场拼的,真的是不多了。成熟的客户、“迟缓”的市场反应导致了加拿大广告从业人员拥有足够的时间去周转一个case。以做一支TVC为例,最初几轮的创意发想一定要至少两周时间,这是白纸黑字写进工作流程里的,也是每一个Traffic会尽力捍卫的。所以,什么晚上6点下brief,要求创意一天内交稿,一组创意要同时做五六个项目这样的事情在加拿大的广告公司是极其罕见的。Account如果有这样“非分的”要求,是会被严重鄙视,甚至遭至痛斥的!


思考是需要时间的,充足的时间不是为了养一帮吃干饭的员工。在那里,创意的压力不在于赶活儿,而在于创造拿得出手、入得了老板和客户法眼的好作品。单就思考时间这一点而论,我们的创意人员的确处于劣势。


2、对research的重视。

在去加拿大之前,我从来不知道何谓LINK TEST,不知道电视广告的评估是可以如此量化的。我以前服务的统一企业很多时候还是靠拍脑袋来揣测市场与消费者的。所以,在JWT多伦多,他们周详的前期市场调研、中期脚本测试、后期广告效果追踪,都让我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调研态度在整个流程中时时扮演着的角色。


不过,我对调研的看法现在也在转变。调研固然重要,但是有些客户奉调研数据如神,渐渐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只会读数字而缺少“本能”的营销人员基本上就是呆子!跟呆子打交道是很可怕的!


3、对briefing的重视。

关于这事儿,我在这里不再赘述。请看我上一篇中对于Halls Original简报过程的描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e82fa0100uiii.html


4、创意能直面任何困难。

我最不喜欢的一类创意是不愿多动脑筋,爱轻易下论断。当时Halls(荷氏润喉糖)在创意发想时常常受到局限:客户希望能提到它的润喉效果,但因为产品不是OTC药品,法规不允许明言药效。试想这样一份brief,如果摆在国内某些创意面前,他可能想都不想就会一口回绝:“这怎么做?没法做!”其实我每次听到这种一秒钟下结论的话就很窝火:“你到底明不明白什么叫做创意?你到底配不配称做创意?如果不用想就能找到答案,还要你创意干什么?”


今天的国内广告圈似乎弥漫着一股轻浮之气,特别是年轻的创意人,很少看到还有愿意沉下心、花死力气想东西的了。当然,工作量过大是外因之一。而国外创意人相对要好很多,思考时间充裕,也有时间享受生活、见识世界;而且,不少人对这一行有着孩童般自然的热爱,憧憬做出伟大的广告作品;但同时兼备现实清醒的职责认知,明白作为一个广告人的责任:品牌为先,个人私欲次之。所以,面对难题,他们并不会排斥,有些人还会特别兴奋。JWT多伦多是不推崇飞机稿的,用创意的方法为客户解决实际的品牌问题才是传播人的职责所在。


5、Planner在整个运作中的作用。 

JWT Toronto的确没有什么junior Planner,毕竟策略思考与判断的形成是需要经验积累的。遇到重要的策略方向问题,客户部都会邀请策略人员的介入。能看出Planner在这个公司的角色看似默默无闻,实则掌控大局。他们出现的时候往往只有寥寥几句,却像一盏明灯,给大雾中迷路的船只指明方向。


国内的planning在近几年蓬勃发展,但是重视策略人员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客户/创意人员策略思考能力的下降,如此一来,又需要策略人员更深地进入日常业务,操作更琐碎、更细节的工作。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对任何一方面都不好。策略人员还是应该站得高一点,如此才可能看清品牌的长远发展方向。


6、信件收发员的得奖。

以前博客里也提过这事儿。一个信件收发员热爱创意,公司就给他机会,结果他的作品得了奖。任人唯贤,不论出身,这样的事例在国内广告圈听说得不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e82fa0100ih9g.html

 

就好像人跟人的缘分一样,有些人分离了再久也必须要重逢,有些工作你逃得再远有一天也还是得回去。回首我的广告路,有几次眼看着就要去做客户端了,有几次明明心里无比厌恶这一行了,最终,却仍然回了来。没有人逼我,也并非别无选择,只是因为三个字:舍不得。兜兜转转,我终于能够坦然接受这也是一种宿命。况且,我还没有达成刚入行时的梦想,所以,我想,在梦想达成之前,我还会继续“舍不得”地干下去。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