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撞进广告圈的(10)

标签:
杂谈广告公司多伦多jwt加拿大创意hallstrident |
分类: 我是怎么撞进广告圈的 |
这次回多伦多,我去了Bloor西街上的BBDO,却没有勇气也没有兴趣再次走进Bloor东街上的老东家J Walter Thompson了。
不管怎样,虽然我在JWT多伦多不足一年的时间里,看到、学到了不少东西,那段经历在当时始终是难以忍受的。今天,当我学会了用一种成熟一点的眼光来回顾这段历程,也觉得自己当年贸然地辞职离开还是过于意气用事了。
虽然加拿大人整体而言温和热心,但在第一大城市的多伦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就比较多了,更不用说是在一个名声很大的广告公司。即使是在国内,你看看那些4A走出来的小朋友,再比一比国企、民营企业,甚至是国有广告公司的小朋友,前者那种又傲慢又臭美的广告人派头也是很明显的。所以,即使北美有很多形体庞硕的人,4A广告公司的人还是纤细苗条的;即使北美人疏于打扮随随便便,4A的人也还是精雕细琢风度翩翩。原本,这都是表面的东西,并不要紧,但是,经过一些事情,让我突然觉得很不舒服。
我当时的一个客户是做糖果的Cadbury Adams,他家有两个品牌分属JWT多伦多,一个是荷氏(Halls)润喉糖,另一个是在北美历史悠久的口香糖品牌Trident。创意当时正在为Trident White发展概念。顾名思义,Trident White是一个有益于牙齿美白的口香糖产品。内部讨论的时候,创意甩出的一个概念叫做‘White is Best’。你想自己的牙齿变成屎黄色吗?当然不。所以要用能够帮助牙齿美白的Trident White,因为White比什么都好。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组成来自五湖四海;走在路上,你的耳朵里会飘进各种不同口音的英语。本来,加拿大人并没有美国邻居那种自居世界中心的莫名优越感,但是,我不得不说,在广告公司,尤其是大公司里,总是充斥着一些自我感觉爆棚、嘴皮尖刻、开玩笑无所顾忌的人。在JWT多伦多,除了我、一个CBC(加拿大出身的华裔)、一个印度人之外,其他都是白人;这跟整个多伦多社会人口组成是非常不同的。可能也是因为白人比较多的缘故,种族平等的意识就比较淡薄。那几个创意每谈到这个White is Best,总是一阵欲盖弥彰的浪笑。他们挤眉弄眼、欲言又止的样子,终于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双关意思。只是,在一个黄种人面前,他们不得不稍有避讳地把一些过于放肆的话暂时吞进肚子里去。然而,我每次走过那两个创意的办公室,看到贴在门板上的恣意的White is Best,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或许他们并无过多的恶意,只是在别人的地界上,外乡人总会时不时产生一点过度的敏感。
一个东方人成年之后才来到西方世界,读了一年半的书,就想在当地的广告公司如鱼得水,这个不能说绝对不可能,只不过会非常的困难。以我对广告的热情,更是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创意发想的环节中去,然而,就算是点评创意,都不那么容易了。
记得Trident又下了个新产品brief,这回是为推出一个叫Very Berry的口香糖。创意简报的重点在于表现该产品是由多种莓果口味组成。怎么才能让这么一个简单的产品特点抓住电视观众的眼球呢?在跟创意讨论的时候,他们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 - Carmen Miranda,在座的其他人员立时兴奋起来,他们絮絮叨叨地掰起关于这个人的一切有趣的情节。而我,则缩在一边,不知所以然。没有人会费心思来跟一个初级人员解释创意,我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把耳朵竖得比兔子还长,从他们的谈话中寻获关于Carmen Miranda的蛛丝马迹。她似乎是一个歌舞演员。她来自巴西,但在北美也同样出名。她每次登台都会戴一个硕大奇异的帽子,帽子上缀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或水果模型。所以,创意们是想借用这个出名的形象夺人眼目,并将产品讯息介绍出来。等我终于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创意讨论也结束了。
又有一次,Halls荷氏推出了一个超强型润喉糖产品Halls Original,为了跟同种类型的Fisherman's Friend渔夫之宝竞争。荷氏在创意上始终有个难题:客户一定要传播产品有强力提神功效,但因为不是OTC,当地广告法令不允许他们这么说。这要放在国内,不少创意说不定不等brief说完,就大呼一声,“我靠!这怎么做啊?!没法做!”而成熟的创意还真不这么轻率地否定一个brief。本来就是,如果是平庸之人都能想出的解决方案,那还要创意干什么呢?!创意,本来就是高空走钢丝的活儿,要挑轻松的、容易的,就不如不要来亵渎创意这个伟大的名头了。前两天我看Madman,Don Draper跟Peggy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别把自己当成艺术家,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说得对!这才是清醒的广告人。
回到Halls Original。那个身兼文案/美术于一身的创意总监Brad后来想出了这样一个解决方案:一个加拿大人和一个英国人走在狂风暴雨的英国乡间,风雨大到伞都被吹折了,面部的肌肉都在发抖。加拿大人一脸的狼狈与沮丧,而英国人却神情自若。他掏出Halls Original,含了一颗在嘴里,然后说,“Nice weather, isn't it?(真是个不错的天气,不是吗?)”最后出字幕跟旁白:Halls Original,originally from Britain,now coming to Canada!(荷氏,源自英国,现在来到加拿大)
我们听上去很隐晦对不对?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当时这就是一个难以真正理解并欣赏的创意作品。加拿大人却能够明白里面隐藏的戏谑。美加白人大多是欧洲移民的后裔,他们对英国的重要认识之一就是那儿糟糕至极的天气。荷氏润喉糖拥有强劲的清醒提神功能,所以英国佬连如此可怕的天气都能承受得住。我没法在网上找到这个广告了,所以我不知道你能不能从我粗陋的描述里明白这支广告。但是,从我的亲身体会里,我觉得:创意真是尽力了。
还有,这个briefing的过程倒是值得一提。考虑到这个brief的难度,我和我的老板商量要给创意更多的刺激和感觉。于是,我们决定在办公室简单营造一下“糟糕的”英国天气。那几天下班后,我一直在录像带出租店里寻找跟英国乡间有关的电影。Briefing那天早上,我去买了一些English Muffin和黄油。当创意走进会议室的时候,电视里开始播放起《呼啸山庄》的片段。画面上是阴晦凄冷的17、18世纪典型的英国乡下,狂风大作,黑云密布、枝叶凋零;耳边,音量被调至接近最高级。风声呼啸回旋、没有栓紧的木窗反复拍打着窗棂,女主角微微颤抖的画外音,楞是让小小的会议室充满了些阴森诡异的可怖。Brad在这样的环境里落座,喝着英式浓茶,嚼着英式点心,我想应该是别有一番情绪在心头吧。他很快找到了感觉,接下了brief。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