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撞进广告圈的(V)
(2011-05-17 15:24:01)
标签:
奥美广告公司统一企业力波啤酒徐根宝bates不博不精彩杂谈 |
分类: 我是怎么撞进广告圈的 |
无论如何,我在奥美的日子终于拉开了帷幕。
我被分入了台湾客户总监的组里,专门服务本土客户。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国际组的同事们很是羡慕,觉得那群姑娘超洋气,不像我,整天跟“粉红凤凰飞”都说不清楚的做方便面的“台巴子”打交道。
然而,当时的统一企业实在是不错的客户。奥美跟统一的关系从台北延续至上海,客户尊重agency,真正把我们当作partner。待我日后从加拿大回国,才发现这种“两性”关系已经江河日下:缺乏信任、缺少尊重,客户擅于高高在上,agency有点像孙子,时时陪笑脸、说好听话。我更要感激统一的,是他们把奥美带入经营的几乎每个环节 - 从新产品研发一直到广告出街,以至于我作为一个小小的AE,都有机会参与越来越多的策略讨论与撰写。可以说,我对策略思考真正的热情是从服务统一开始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走到今天,都是因为曾有过的昨天。
我的另一个客户,就是逼走了我的前任的力波啤酒。直到今天,很多创意人都有一种倾向,喜欢做感性(emotional)的广告远胜过功能性(functional)产品广告。当时的奥美创意组就决定给力波做三支煽情动人的TVC,摒弃高大帅气的男主角模式,选用了长相平淡的普通人,以生活细节表现平凡男人生动的本色。其中一支是关于一个父亲在元宵夜给女儿扎兔子灯,另一支更莫名一点,讲一个男人在电梯门快关上的时候伸出一只拿着力波酒瓶的手臂挡住电梯门,以免夹到别人。还有一支我完全不记得了。
我进奥美没多久,正好碰上了这套TVC的Post Production Meeting。那个周六,我在会议室外撞上了一个穿着宽松裤衩、老头衫的邋遢男,我给他指了厕所在哪儿。“那样子的大概是个场记什么的,该不会是摄影师吧!”我心里嘀咕。会议一直没有开始,直到那个人从厕所回来。创意总监、制片人都立马站起来迎着笑脸跟“邋遢男”握手打招呼,颇有些诚惶诚恐。我满腹狐疑地问AM:“他谁啊?”“导演,关锦鹏!”
这三支片子媒介投放不少,但是反响了了。我至今都不是很明白故事到底要展现上海男人的什么共有特质或情怀。是爱心吗?是朴实吗?是勤劳吗?是温情吗?但是,这些跟品牌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这不能怪导演,实在是广告公司的故事太薄弱了。
一年后,力波终于决定要拍支新广告了。经历了上次温情路线的滑铁卢之后,这次我们组的GAD跟AM提议走阳刚一点的方向,以期给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并能打动男性消费群。大家决定要用一个名人,必须是上海人,是公认的爷们。两个球迷因此瞄上了徐根宝。
我个人是很喜欢徐根宝的,几经沉浮,壮志不改。将名人的精神特质注入品牌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何况徐根宝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代言,容易让观众眼前一亮。
镜头下的徐根宝一如既往的风风火火,很直爽很豪迈。50多岁的人拍瓢泼大雨戏,极其投入,面不改色。可等到进摄影棚拍平面了,反倒有一些拘束,时不时地询问摄影师自己的pose摆得好不好,四肢跟脸部肌肉都变得有点僵硬。待一拍完,就又轻松地牛气起来,“徐指导”的架子又端上了,很好玩!
那支TVC现在找不到了,抄录一下文案,我觉得写得还是很有感觉的。
抢逼围是我的风格
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
我喜欢挑战
我不给自己留后路
我认准了就不放弃
我要塑造一个中国的曼联
我一定会成功
力波啤酒
不搏不精彩
可惜的是,一支成为餐桌话题的广告还是没有带来期待的转机。力波当时面临品牌老化的困境,因此吸引年轻消费群是当务之急。而徐根宝的一番激情告白并非年轻人的菜,奥美又一次饮恨力波。在我今天看来,这两支片子都有比较明显的策略失误,没有真正厘清品牌的关键挑战在哪里,还有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
直到力波离开奥美,Bates终于做出了那支脍炙人口的“喜欢上海的理由”。可是,据说销售仍然没有起色。这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广告作用的局限。任何期待一支广告能拯救一个品牌的想法,多半都是空想。价格、铺货、产品功能、包装,等等等等,都可能把结果导向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终点。
在奥美的三年,就好像一场婚姻。追求阶段最惊心动魄,恋爱的时候也还算甜蜜,等到慢慢进入了婚姻,一切迅即归于平静。所以,正如“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一样,平淡的日子都被轻描淡写地略去了。
然而,今天回想起来,奥美的日子却如初恋一般清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