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人心弦
(2010-03-20 10:32:41)
标签:
洞人心弦广告周立波杂谈 |
分类: 广告 |
周六一早我在看一本叫做《洞人心弦》的书,说起来这是一本广告专业书,我们公司北美区前主席先生写的。书名之所以叫做《“洞”人心弦》是因为通篇都在试图用实例讲述如何用洞见(Insight)将好创意变作现实。翻译得不好,有些字句外行人可能完全摸不着头脑。
如我曾经提过的,Insight是今天广告行业最最频繁提及的一个词语,然而又始终是最难敲碎的那个核桃。广告创作中的消费者洞见就是要发现隐藏在消费者日常的一句话、一种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因,而这种动因有时候甚至是消费者自己都尚未觉察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e82fa0100gn7l.html
这种在日常工作中对人性穷究的习惯慢慢地就会被带到生活中来,所以我说作为一个Planner真的很难保持天真无邪纯洁简单,因为工作习惯导致了我们倾向于时时怀疑和刨根问底的思考方式。我今天早上看那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想到了很多生活当中隐藏着insight的言行。虽说想得太多是挺累的,但有时候也会因此带来一种掘地三尺终于挖到了个红薯的莫名快感。
1、Planner的角色没有得到正确认知
先说前两天创意总监说我的提案“掰得很好”这句话吧。当然,这主要是在表扬我,但是一个“掰”字也说明并反映了在这个行业里面创意人员对策略人员的普遍认知。没有办法,广告公司里创意最大,毕竟成品是通过他们才得以现世。没有他们,最好的策略也是纸上谈兵。所以,对于不理解策略的创意人员来说,策略就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策略的作用仅限于忽悠客户。
2、大国优越感
记得我的“美国穷人”小朋友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e82fa0100coca.html
你要是问他为什么会来中国,他可以用高达9级的普通话(最高11级)告诉你他对咱们这个地方感兴趣。他会用中国成语,他会读写中国字,但你要是轻信他真心喜欢中国和中国人那就错了。
他在工作上老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于是我找他谈话。在一番语重心长的鞭策、鼓励和插科打诨之后,我随口提了一句,“你看看另外一组那个女孩。人家每天比你来得早、走得晚、干得多,人家也不像你有那么多的抱怨......”他当时有些狡辩,但因为一开始就不是严肃的交谈,所以我也没放在心上。后来因为一个契机,竟让我知道他跟我的老板抱怨我老是拿他跟那个中国小姑娘作比较。虽然那个小姑娘毕业于国内一流大学,在这个行业里的时间也比他长得多,但是他不爽的原因不仅是他年纪大一些,更重要的是,他来自于米国,说一口流利的米式英语,有本事在PPT里多用点比喻和排比。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了他和他的很多同类骨子里极度的优越感,即便这种优越感没有浮现在表层。因为这种莫名的优越感,他一直都不满意得到与同等甚至稍高资历中国同事平等的待遇,即使他在这个行业里没有任何经验。因为这种强国优越感,他对什么复旦北大的毕业生抱以冷笑,即使他来自于一个我闻所未闻的米国学校。这种优越感,让他能够坚信自己是被埋没的人才,那很好;但也因为“怀才不遇”变得整天自怨自艾心情抑郁。
3、最后提一下自以为聪明的周立波吧。
他最大的错误是把观众/读者当成了只会解读表面字句的傻子。所以,他以为他的“泡饭鱼翅说”可以继续为他重情重义的形象加分,但他却低估了普通人的洞察力,况且中国还是那样一个有着咬文嚼字传统的国家。嘴巴上可以继续叫着好听的“大哥”,心里面却早就比路人还疏离了。
我大概真是有点吃饱了撑的,但是,在策略撰写中insight真的非常难写,所以,这就权当作Planner的日常思考练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