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广告 |
Nik Naks的案例90年代初得到了英国Account Planning
Group大奖。记得当年同事给我一沓厚厚的纸,上面记录着所有得奖案例,唯独Nik
Naks这个是至今清楚记得的。而且,若干年后竟仍然有十万分的兴致把它翻成中文,还觉意犹未尽。
这个案例最漂亮的地方是对目标消费者的尊重和了解。
广告人如同演员。好的表演强调体验生活,好的广告表现亦是。目标消费者在我们的描述下每每雷同,无非是“25-45岁,女性,希望享受生活,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等等等等,以致于大家看到的广告形象也都大同小异。看看人家Nik
Naks是怎么写的
-“披着狼皮的羊”,简洁精辟却栩栩如生。妙不可言!
Account
Planner在中国大陆还是个新鲜的位置,目前职位结构基本是:欧美人或印度人--〉香港人或台湾人--〉大陆本地人。不可否认,从成熟市场来的老外对planning的步骤和结构的确更有经验;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
-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中国仍然生活在一个极其局限的小圈子里,锦衣玉食,别墅轿车,吃的是家乡的食物,逛的是贩卖进口品牌的商场。即使去吃当地的饭馆,仍然往往抱着猎奇的心理。他们的思维是敏捷的,他们的意见是有启发的,但是,“局外人”的身份让他们的策略不犯错误却缺乏生动性。当然,如果对中国人本来就抱着一点偏见,那就比较麻烦了。一个朋友就说过,她遇见过一个来自香港的planner,过着与普通中国老百姓“隔绝”的生活。一次“下生活”去了趟普通超市,正巧碰上结帐的小姑娘罗罗嗦嗦手脚慢,结果这次遭遇就成了她对中国人、中国购物环境的全部认识。所以说,在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做广告很不易。这就像金城武说,“我只会去演中国人或日本人,因为我对这两种文化熟悉,除此之外,我都不晓得怎么去演。”
David
Ogilvy说要把消费者当作你的妻子(别较真儿,如果你是女的,就当作丈夫),所以广告人最好不要愚弄消费者,不要以为自己比消费者聪明。
Claude
Hopkins说他不会去做奢侈品的广告,因为他对那个金字塔尖上的消费群一无所知。
作为一个热衷广而告之的人,希望有一天能做出Nik
Naks那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