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风文学作品选登:古虞苹果人

(2023-05-11 06:37:28)
标签:

文化

分类: 黄河风文学作品专辑

古 虞 苹 果 人

——记带领果农致富的农民苹果专家赵银平

来源:百合花 文章序号:20100561   作者/黄河风 

 

   你是一首壮丽的诗
  你是一支激扬的歌
  你是一条奔腾的河
  你是一座不倒的山
  你是黄土地上一颗耀眼的星辰
  你是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

  你是一座巍巍的丰碑
  你是一轮鲜红的太阳
  你嘹亮的号角声声召唤着我
  你迷人的风采深深吸引了我
  我要用激情把你歌唱
  我要用拙笔把你传颂
  ……

 

(一)

 

  2009年10月27日。晴空万里。
  一架空客320型民航飞机从北京国际机场腾空而起,它穿过蓝天,飘过东海,在日本东京机场缓缓降落。
  舱门打开后,平陆县果业局局长张贯中和随同的11名平陆乡土苹果专家在空姐们彬彬有礼的问候下徐徐步出飞机。他们是自费前来考察学习日本青森果园先进的苹果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临行前,县委为他们举行了送行仪式,特别嘱咐他们,一定要学有所成,回来后在自己的乡镇区域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平陆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平陆果农走出国门考察学习取经,这意味着平陆的果业生产将会有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将会有一场风起云涌的巨变,这意味着早已扬名天下的平陆苹果将会以更加亮丽的风景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2009年10月26日,也就是果农们出国考察的前一天,平陆县委、县政府在县人民礼堂召开了全县果业发展攻坚和技术人才培训千人动员大会。  

    在此,我想从一位苹果老人的故事说起。

 

(二)

 

  那是1948年仲秋的一天,平陆县老县城太阳渡。
  在发着吼声、翻滚着黄色波涛的黄河水面上,一只木船由太阳渡口向河对岸的陕州城方向艰难地漂摇着。船上的旅客中有一位30岁出头,中等个子,提着简单行囊的农家汉子。只见他凝视着击碎在船头噼啪作响的浪花,心情似乎显得沉重不安。
  这位船客的名字叫赵银平(又名赵子恒),是平陆县一区杜马村(现在的杜马乡杜村)农民,他此行是为生活所迫前往河南灵宝打短工谋生的。
  赵银平来到灵宝县焦村乡西张村,一位善良的农民王宝拮收留了他。在这里,赵银平新奇地发现:这里有大片的苹果树,所结果实个大味鲜,收入又高,农民生活也因此比较富裕。他想:如果在家乡的土地上也能出现大片大片的苹果园,百姓们的生活不就好过多了吗?
  因为,那时的平陆山区,尽是荒山秃岭、干涸的旱塬和块块贫瘠的土地,全县的3195条干支毛沟、24座塬面、268座山、70多个滩上,没有人见过有什么苹果树,只有若干秋果树,所结果实状似核桃大小,吃着如同烂套(旧棉絮),一亩地年产粮食也不过百把十斤,备受蒋阎军警“拉锯”干扰,解放不到一年的群众生活依然十分艰难。想着家乡如此贫穷,赵银平很想把自己的幻想变为现实。他在打短干活期间,抽空就拜访行家,学习苹果的栽培修剪技术。这里的人们告诉他,灵宝的苹果是在日本留洋的李贡先生从日本引进的,才使灵宝人得了苹果的福。一位叫赵章季的(中共地下党员)鼓励他,一定要有信心把家乡的苹果发展起来,让大家生活都好过点。留洋生的精神和赵章季的话使赵银平更加树立了为乡邻们办好事的决心。1950年春,赵银平回到了阔别两年之久的杜村,他首先在自家的院里试栽了一棵他用棉袄换回的伏青苹果树(此树直至1980年才枯竭),也就是平陆52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棵真正的苹果树。

  第一棵苹果树的试栽成功,赵银平十分欣喜。当年冬季和1951年春,他先后到灵宝用自产的百合、柿饼换回了75株小国光、青香蕉、纹锦品种,在自己的地里栽了6亩样板园,并带回些鲜苹果让左邻右舍品尝,动员大家栽植苹果树,还四处挖回奈树苗培育了一亩二分地。之后,1952、1953两年,每逢春季他都要赶到灵宝引回枝条发展苗圃,并移送给本乡的杜村、柏池、贤良等村的群众。每到秋季苹果收获时,他又都要赶到灵宝察看各类苹果的生长情况和学习苹果树的管理技术。
  1954年,杜马成立了初级社,他把自己的6亩果园和一亩二分苗圃全部交给了社里,并动员村干部大面积发展苹果树。由于干部们不同意他的想法,有一天他就在这些干部家里跑了三次,村干部们终于同意了他的想法,并由他带领指导社员将苗圃移栽成120亩,赵银平还义务对已成形的原6亩75株果树进行管理。

  1956年转入高级社后,他又反复寻找社、乡、村干部,希望在全社大面积发展苹果树。这次又经过三年时间(1956—1958年),分别在杜马乡的东坪头、马村、杜村、辛庄发展了大面积的苹果树。
  就这样,赵银平在9年(1950—1958年)的时间里,往返灵宝18次,自费300余元,引回苹果品种17个,玫瑰香葡萄品种1个。在自己的家乡发展起了苹果园,并受到时任县长郭逢恒授予的林业绿化二等模范嘉奖。
  那时,在平陆栽植苹果树是件新鲜事,以粮为生的百姓们,很不乐意在田园里栽上树木。赵银平要求村干部动员大家栽植苹果,有些村干部说他是添麻烦;他要求不要光栽沟坡,要往大块地里栽,以后生产苹果多了便于汽车运输,但有人说,大块地是生产粮食的,栽树简直乱了套;有的人嫌地里栽上树耕作不方便,又影响粮食产量,很不满意。于是,犁地时将树苗耙倒、刺烂、折坏。还有人索性将树苗拔掉。见到这种情况,赵银平十分心疼,便挨户动员大伙要保护好树苗,把拔掉的树苗重新栽上。
  赵银平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他学习苹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学得比较好,对事物发展思路也比较开阔。当他看到群众对苹果树不爱护的情况,便积极建议社领导成立了园艺队,把果树统归园艺队管理,由他给大家辅导管理技术,这样,果树才真正得到了保护,由他带出的技术管理员也滚雪球似的不断增多。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赵银平所在的辛庄乡与辛店乡、城关乡合并为城关公社,又称火箭公社。随着行政区的扩大,赵银平又思考着怎样能在全公社把苹果树发展起来。他喜欢书法,甚至想当一名农民书法家。一天,他到书店里想买些书法之类的书籍,却发现了《米丘林全集》和《中国果树品种目录》两本书。伟大的园艺家米丘林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他,《中国果树品种目录》一书也使他大开眼界。他禁不住掩卷联想,自己虽然不能做到米丘林那样大的成就,起码也要把全国的好苹果品种在本县发展起来。如能把全国的各类优种水果引入全社并能在全县发展起来,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前景啊!想到此,赵银平心情十分激动,他连夜向公社领导起草了一份在全社发展水果业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书记谢中令、副书记杨心德的支持,并鼓励他说:“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你就大胆干吧!”
  公社党委也确定了在全社首先以发展苹果业为主的方案,并成立了六人小组,由赵银平带队到灵宝参观取经。他们经过七、八天的参观,回来还带回了70余斤各种苹果。公社党委决定,这些苹果一个也不准吃,把它分装成一百几十个小网袋,分别送往社直单位和全社各地悬挂,作直观宣传。当年10月,公社建立了57人公社园艺队,筹集240亩耕地交给园艺队抓紧时间搞育苗,先把杜马建成苹果基地,同时在全社的张村、辛店、杜村、马村、仝家场、后沟五个地方发展苗圃200余亩,其中80亩是热性水果。
  苗圃就绪后,赵银平根据《中国果树品种目录》一书上的介绍和自己在发展苹果期间交往的关系,先自费发函联系,尔后便不顾一切地到各地购买枝条。
  1959年正月初二到河北昌黎引回苹果品种62个、梨品种11个、桃品种2个;7月到辽宁营口引回苹果品种5个1万枝条;11月、12月到清徐、临汾引回葡萄品种2个、桃品种20个。1960年1月到安徽砀山引回梨品种2个1万枝条;2月与四川苍溪用空运方式为对方提供苹果品种80个,换回梨品种1个1000枝条,从山西果树研究所引回苹果品种16个。
  引回大量各色品种后,园艺队也由57人扩大到200余人,于1960年4月份前完成了嫁接任务。在此后直至1969年的9年时间,赵银平用自己养蜂挣的钱,先后从河北兴城、辽宁的旅大、鞍山、福建的郑和以及灵宝等地引回苹果品种27个、梨品种28个、葡萄品种12个、桃品种12个。
  继1960年130多万苹果苗和70多万其它水果苗嫁接成功后,1961年春,公社党委全面发动全社机关干部、各村群众突击完成以苹果为主的移栽任务,很快实现了平陆有史以来的第一批苹果生产基地。同时还为圣人涧公社、张店公社、常乐公社、曹川公社及县直单位提供苗木12万棵。随着苹果园的大面积普及,懂得果树管理的人就显得太缺乏了,赵银平每天都忙于辅导本社和外公社前来学习管理技术的果农。为了更好的辅导大家,赵银平自费购买了大量果树管理书籍,组织园艺队员们培训提高技术知识,然后分处分片具体指导传授经验。

  1961年3月,全县的5个公社又分为13个公社。由原火箭公社改名的张村公社分为留史、张村、杜马3个公社。赵银平所在的杜马公社新党委以老园艺队为骨干,再次建立了公社园艺队,新的队伍在赵银平的指导下,又用了3年时间,把苹果普及到村村户户,人称杜马为苹果公社。赵银平所在的杜村就发展到300多亩。张村公社在书记谢中令的率领下,也重建了园艺队,专门发展苹果业。1962年,新任书记同样以发展苹果业为经济突破口,积极发展苹果业,很快赶上了杜马公社。留史公社在分社前发展得差一些,但在两个公社的带领下,也迎头赶了上来,其它公社在这3个公社的影响下,也发展了不少苹果园。
  1966年,赵银平的愿望基本变成了现实,全县发展苹果业的地方都尝到了苹果的甜头。他所在的杜村就收入了7000余元,大队用此款为全村安装上了电灯。
  全县在此召开了苹果生产现场会。
  望着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赵银平眼里噙满了欣喜的泪水。人们都从心里感激这位为大伙开创致富之路的普通农民,尊称他为赵师傅或赵老师。笔者当年在长期采访赵银平期间,深深感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之情。

   1980年,为了使群众尽快致富,各级党政部门都在想方设法为群众开创致富之路,架通致富桥梁。平陆县委、县政府规划了将发展苹果业作为平陆经济拳头产品的蓝图,赵银平的愿望变得更为理想。
  全县乡村都相继建立了苹果生产研究会、苹果生产协会、苹果生产研究组、苹果生产技术小组等机构。过去萧条冷落的苹果园又热闹起来了。所有苹果园都迅速成了当地的经济优势。每至金秋,园园苹果就成了大把的钞票,富了一家又一家。苹果带来的巨大效益,使全县发展苹果蔚然成风,老苹果园不断更新换代,新苹果园如雨后春笋不断扩大。放眼全县东西数百里栉比连片的苹果树,似乎有一曲苹果之歌嘹亮在古虞上空。

  

    苹果战,苹果战
  富了农民千百万    
  万亩黄河滩果树要栽遍
  村与村户与户果树连成片
  三千古虞沟
  沟沟要变花果篮
  二十四条塬
  塬塬都是聚宝盘
  党政农家同心干
  平陆苹果跨天檐
  条山舞,黄河欢
  小康日子呀在眼前

 

(三)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000年前后,随着全国苹果战的风起云涌,出现了苹果逐渐滞销的不利局面。面对卖不出去的苹果,平陆的果农们叹息了,恐惧了。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苹果品位一再下降,果树腐烂病情严重的现象,更加使滞销的苹果雪上加霜。不少果农茫然了,绝望了,悲愤了,他们开始刨果树了!时年已84岁高龄的赵银平老人忧心忡忡,他在思谋着,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才不给自己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留下遗憾。2001年,赵银平老人带着一片忧思,离开了苹果园,离开了他钟爱的苹果事业,在凄凄哀乐声中,在乡亲们的一片哭泣声中,踏上了遥远的天国之路。
  然而,三千沟壑你莫流泪,二十四条塬你莫叹息,平陆自有英雄好儿男,他们决心要装扮你,他们一定会装扮你!年轻的苹果人张贯中迎风冲了上来,他先后自费2万余元,多次到河南郑州、灵宝、山东烟台、泰安、惠民、陕西白水、武功、礼泉和太原等地的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果园进行学习培训和参观,累计时间近两年,在山西农大培训最长一次达6个月。他凭自己扎实的实践和理论知识,活跃在一个个果园里,为果农解答一个个疑难,为果农开展一次次辅导培训课,其有关果业的论文不断发表。全县的果情也早已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9年初,县委、县政府伯乐相马地聘任张贯中为县果业局局长,首先为全县的果业生产奠定好组织基础,并由此拉开了拯救全县果业生产于危难之中的帷幕。
  2009年是平陆果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书记姚十保深入部官、常乐等乡镇与果农面对面了解果情。亲自带领各乡(镇)长、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部分村干部和果农代表远赴北京平谷、昌平等地,考察学习果业生产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先进理念。回来后,又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走进30个果业专业村与231名果农直接对话,寻找振兴果业生产的突破口。
  3月份,为了解决全县乔化密闭果园覆盖严重问题,在全县8大产果乡(镇)搞了260亩果树间伐示范园,并对参与示范园的果农每亩补给现金300元,同时享受果业合作社200元现金补贴。
  4月23日,县委、县政府召集全县120多名乡(镇)主干、村干和果农代表,并邀请省市苹果专家,召开了平陆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果业生产研讨会。出台了《平陆县果业生产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会后,为配合全县新一轮示范园区建设,组织果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围绕“建精品园,产精品果,创精品牌”的理念,编写了《优质苹果生产“五改十配套”技术规程》和《优质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教材,根据教材,要求全县“镇镇要有示范村,村村要有示范园”,实现果业生产脱胎换骨式革命。但是,在“五改十配套”技术中,最难落实最难让果农做到的是“五改”中的“改密度”,也就是要把树龄在15年以上的果园里近一半的“好端端”的果树刨掉,当柴禾烧!
  为什么要刨掉呢?既然要刨掉,何必栽它呢?那不是应了一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话吗?
  其实,早年在建立果园时,高产园要求栽植果树覆盖率要达到70%左右,低于这个指标,会造成土地面积的浪费,这是提倡密植实现早期丰产的目的。但一成不变是不科学的,果园的覆盖率也是动态的。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冠的增大,使得株间行间互相遮挡,有的株间枝条严重交叉,形成园内密不透风,造成光照利用率极差,尤其是下部主枝,更是难以得到阳光的沐浴呵护,覆盖率已近100%,甚至120%。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光照利用率极差的果园,结的果就算是多,也是品质低下的果,这样的产品怎能卖上好价钱呢?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果园病菌虫害丛生,果树腐烂病严重,直至无力拯救,整个果园死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国内,经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实验站所有科技人员的多年研究,采用了间伐技术,并经广泛推广,效益显著。真是:“省力省工少投入,少剪少疏多长放,落叶腐烂我来挡,缘由在于树枝强。”在国外,日本一亩园子最多超不过二十棵树,一棵乔化树活七八十年仍很旺盛,一个枝条可长达十来米,一棵树可产好几百斤。因此,专家呼吁,果树间伐势在必行!但话又得说回来,国内归国内,国外归国外,间伐技术实施在平陆的土地上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会不会造成劳民伤财出力不讨好的结果呢?会不会给果农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呢?
  实际上,就有人在网上发贴云:“平陆的乡亲们不要再做苹果的迷梦了,它的兴起有它的道理,它的覆灭也有它的法则,不必去留恋它,该追求发展新型的产品……”
  应该说,这是一个幼稚的,没有立足于平陆县情的言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示范园的全部调查,说明了国内国外的间伐技术在平陆大地上完全是切实可行的。换一句话说就是,在平陆对乔化密闭果园全面开始大规模的间伐战役,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但是,让山区的果农们亲手刨掉自己的“摇钱树”,谈何容易!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要有一个认识和发展提高的过程,起初都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就是直接为群众着想的新生事物也往往不被群众所接受。就像富有营养的西红柿,是当年有人冒着一死的危险吃了它,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60年前,苹果老人赵银平动员群众在大片地里栽果树,受到群众的极力反对;60年后,果树已成为全县果农的主要经济收入,你说让他再把树刨掉?哼,一句话:难!基于此,在未正式吹响果树间伐的进军号之前,县委于10月26日又组织了在果农心目中具有影响力的11位果农飘洋过海参加了日本的考察学习活动。10月27日,紧接着又组织了千人大培训会议。这是一次直接关乎民生的大会。要通过参会的人员层层把间伐果树这个关乎民生、关乎平陆果业兴亡的大事落实下去。参会的人们置身于平陆有史以来最具规模的果业培训会议场合,在平陆果业危机四伏的关头,怎能不为县委、县政府与人民同舟共济的行为所激动鼓舞呢?
  ……
  果树间伐战役在古虞大地正式打响了。
  县乡村的专家们对每一个果园把脉会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间伐方案。
  常乐镇政府率先行动,成立了以镇长张福臻为组长的间伐领导组,决定以上焦村千亩果园为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全镇。紧接着又在前村、元里、中张等连片示范园开展间伐工作。
  县委书记姚十保和四大班子领导亲临常乐引导果农积极开展果树间伐。
  针对群众不忍心间伐果树的心理,县领导一个乡镇一个乡镇检查落实,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组织果农观看日本果树管理的影像资料。
  为加快间伐进度,保证间伐质量,县政府在每个乡镇和产果大村,成立间伐专业队,并从县财政中挤出30万元,用于果农经济效益补偿和间伐专项费用开支。
  2009年12月11日,县委、县政府在常乐镇召开了果树间伐现场会议。
  2009年12月23日,运城市果业局组织各县(市、区)果业局局长、各乡镇负责人、部分果业大村村委会主任、技术员,在平陆县召开果树间伐改形管理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平陆果树间伐工作取得的喜人成就。
  笔者不禁感慨万端,60年前,农民赵银平奔走呼号乡邻发展果树业,希望自己的乡成为水果乡,盼望自己的县成为水果县。60年后,县委领导在奔走呼号,正在把这个梦想,也是几代人的努力和梦想变为现实。一个飘溢着浓浓果香,盛产优质果、精品果的古虞平陆,一定会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科学的闪电毕竟已划破长空!春雷已滚滚而至,春雨还会远吗?!

                                          

                                           (四)

 

  后记一:目前,全县45万亩耕地,已发展水果24万亩,其中苹果18万亩、桃3万亩,其它果品3万亩。全县组建果业协会75个,果业专业合作社34个,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服务网络,即:县有果业局,乡有农科站,村有土专家,组有技术员。已通过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20万亩,绿色果品基地认证1.83万亩,有机果品基地认证700亩,生产的果品在世博会、农博会、省展会上获得金奖28枚。
  后记二:相传,一灌园智叟因种花、养花、护花、惜花、珍花、爱花,育得一园春兰秋菊百花吐艳的人间仙境,令人羡艳不已,每每观赏。一日,一双强人观后,欲霸花园。智叟拼死不从。强人夺园不得,狠狠折花毁园,且缚监了智叟。智叟因花撕毁,悲切切黯然神伤,哭泣泣痛不欲生,昏沉沉睡梦中,却见一美貌仙子笑吟吟告他花已复艳如初,且救他身赴花园。智叟醒后,马上回到花园,但见园内:百花招展,亭亭玉立,笑靥羞红,精神如往,全无折痕。不禁喜之感之,扑地便拜。岂知强人诬智叟是惑弄法术之妖,强行夺得花园,于园内对饮窃之。不料一阵强风掀得一双恶人顷刻魂赴阴司。强风息后,只听九霄鼓乐声旋,一群仙人飘然晴空,宣智叟护花有功,封智叟为上界花仙,专管人间百花。智叟随着乐声冉冉上升,与乡邻挥手殷殷告别,脱凡而去。智叟因养花护花,酿得人间美景,成为百花之仙。而古虞大地的农夫赵银平因种果护果,几度磨难,造福人民,县委、县政府优先重点发展苹果主导产业,他们皆是古虞果仙,护佑古虞三千沟壑成为万园盛开果花的人间仙境!

 

 

    赵银平生于一九一六年农历正月初十,逝于二零零一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时年85周岁。


    作者 王正选 笔名黄河风,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获2020年河之东十佳作者奖;由团结出版社出版30万字纪实文学《黄河的儿子》一书;报告文学《走出宋家河的女人》获《山西农民报》征文优秀奖,入选《河东文学》杂志;报告文学《一醉不醒的葛永刚教授之黄河情怀》入选国内外版《神州》期刊;报告文学《从第一书记到荣誉村民》发表于《山西农民报》;报告文学《重生》获“我的运城美文”征文二等奖;散文《怀念狼》《怀念鬼》《怀念贼》入选三晋出版社《百位作家作品集》;散文《幸运草》《平陆中条天路》《穿越世纪的感动》等发表于《山西农民报》。诗歌《黄河,我的老邻居》发表于《山西农民报》


   个性签名:没有自己的流向,就不配称为河流

 

   

    海凝写在篇尾的话:一看到苹果的话题我就感到亲切,自从1973年插场到昌黎果树研究所,先后与苹果打了几十年交道。对于山西和陕西果农非常佩服,他们对于种植苹果树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像赵银平这样的苹果技术人才是我们所的一般科研人员所不能比拟的。

    山西、陕西地处黄土高原,黄河故道,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极其适合苹果树的生长,栽种苹果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栽种苹果树是当地农民致富的好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