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儿子(第一章:断断续续的记忆·辍耕记·010、粉坊)
(2022-09-30 10:47:09)
标签:
文化 |
分类: 《黄河的儿子》连载 |
010、粉坊
分配粉坊当干事
帮助大伙做粉面
爷爷,太阳咋还没有出来?
出来了,被云遮住了。
为啥遮住它啊?
昨晚下雨了,云太多了,就遮住它了。
我知道了,是太阳与白云吵架了,太阳生气了,不出来了。
哦,哦,是这样的,是他们吵架把天吵成这个样子了。
......
记述回忆之前,插一段今天早上和孩子的一段天真的对白,活跃下气氛,也但愿生活会像孩子的世界一样天真。各位看官也可以用不较真的童真心态来读我写的回忆,因为我没有多少文化,显然吃不住高手的较真。
下面讲述我当年在粉坊做粉面的事情。
每年的红薯收获后,一部分直接分给社员,一部分由生产队组织劳力加工成粉面,再加工成粉条分给大家。这就是集体在一块的好处,统一加工,免去了家家户户的麻烦。
加工粉条的时候,揉和粉面需要有力气的小伙子参与。在烧开水的大锅旁放一个木墩,木墩上是一个大粗瓷盆,粉面和水徐徐倒进盆里后,五六个小伙子每人伸进去一个拳头,快速转着圈子把粉面和均匀,因为粉面是越和越粘,而且粘的力度很大,在和面的过程里,屋子里会传出拳头离开面团刹那间的“嚓、嚓”声。粉面和好后,有一个人左手持着一个钻了许多眼的瓢子,有人把和好的粉面不停地往瓢子里添,这个人左手拼力举着瓢子,右手快速击打着瓢子,粉面从几十个瓢眼里漏到水温滚烫的大锅里,再有一个人舞动着一双长长的“筷子”,快速把锅里变成的粉条捞到锅边的凉水里。再有人把凉水里凝固的粉条捞出来象晒衣服一样挂到场上的架子上。做粉条是要选择结冰的日子的,目的就是往场上挂的时候能迅速冻住而不因光滑被风刮的掉在地上。这个抡瓢子的要有非凡的臂力,否则干不了这抡瓢子的活,所以,抡瓢子都是专业人士。我们生产队是从后地村请来的。做粉条的过程大致就这个样子。我就是这个团队里和面的。
这一年,我和年龄大的毛文臣被安排在粉坊里为加工粉面洗红薯和粉碎红薯。洗红薯是没有头脑人干的活.毛文臣就是个没有头脑的长者。村里流传有“文臣不管淡闲事”之说。有一年春节,在村里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里,有一个耍猴子的搞笑节目,总导演李芝兰敲着锣子牵着一只猴子上了场。猴子就是毛文臣扮演的,表演的是惟妙惟肖,十分逼真。开始我还以为是只真猴子。
开始洗红薯后,我发现洗红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一个良心活,因为红薯如果洗得干净,加工出来的粉面里泥沙含量就少,否则,粉面颜色不仅发暗,而且吃起来碜牙。几十年后的今天,我才发现,那个时候,队长为啥老把无法监督的良心活派到我的头上:因为我干活不使奸耍滑!
我每天不但洗红薯,还要把洗干净的红薯用打粉机粉碎成酱,再由毛为臣担送到粉坊。粉碎机开始工作后,会发出刺耳的声音,在机器旁要用很大的声音说话对方才能听清楚。干了一段洗红薯粉碎红薯的活后,我还主动到粉坊帮助干加工粉面的活。
做粉面的流程是这样的:粉碎的红薯酱送到粉坊后,有人会把红薯酱倒进一个放在大水缸上面带罗底的木箱子里,再倒进一定比例的水,再用一个工具快速奋力地挤压红薯粉,让红薯粉在水的带动下,通过罗底的过滤,流进水缸里。过滤完一缸后,用一根长竹竿把缸里的粉面水搅均匀,等几个小时粉面沉淀下去后,把粉面以上的水全部舀出来倒掉,再把沉淀的粉面一块一块的挖出来放到另一个缸子里,目的是把沉淀在粉面下面的泥沙清理掉,然后再倒进一定比例的水,用竹竿搅匀,再用水瓢把粉面水舀进一个布袋子里,在一个倒有水的大缸子里使劲摆动,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第一次无法过滤干净的红薯渣过滤出来。这个流程完后,再用长竹竿把缸里的粉面水使劲搅均匀,经过一夜的沉淀,粉面就全沉淀到缸底,第二天把粉面上面的水再舀出来,这个水叫浆水,是舍不得倒掉的,做饭时锅里倒有浆水做出来的汤饭很好吃,把浆水喂牛,牛高兴,所以就送给牛喝了。浆水舀干净后,再把沉淀的粉面一块一块地挖出来,放进一个用绳子吊在房梁上的四方布形成的袋子里,把粉面里含的浆水过滤出来,最后粉面就凝固成了一大块,再放到太阳下面晒干,完整的粉面就做成了。成色好的粉面是又白又不碜牙,要达到这个标准,红薯要洗干净,疤痕和洗不到的地方都要削挖干净,两次沉淀粉面下的泥土要清理干净,从洗红薯到加工结束用的水要干净清澈。哪个环节不认真都会做出次等粉面。
我在主动帮做粉面中,环环都极为认真,做出的粉面属上等粉面,组长干脆把我上升到师傅位置,洗红薯另安排别人去干。制作粉面过程里用大木箱过滤粉渣的第一关是非常累人的,然后的两次搅缸也非常吃力,因为水里沉淀的粉面就像黄河水下沉淀的千年泥沙一样,粘黏的非常瓷实,要把沉淀的半缸粉面搅起来难度是很大的。
我这个洗红薯的在主动帮助干活中成了师傅,毛为臣还是洗红薯的。粉面做油粉的工艺就不在这里唠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