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黄河的儿子 第四章:乡情(部分文集)
作者:王正选
006、群山为证
后记一
我不想再回忆下去了,因为类似的场景太多了,真觉得是说不完道不尽。看看所回忆的内容,都是艰辛和伤感,好像就没有愉悦和幸福!我在脑子里不至一次地搜索,但真的是搜索不出愉悦的经历:长年熬夜,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晨无早饭,要按现在的养生术论,那年年月月天天都是在与大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物钟作对,我由此落下的胃病一直折磨着我;每当斜阳西下,我是多么羡慕机关单位那些职工们三五成群倚墙而坐悠悠然的谈天说地,而我们这些“夜袭队员”却全然没有这一份悠然;由于天天晚上都在尘土飞扬的人多场合工作,总是穿不上干净的衣服,天天收卷那粘满尘土的电缆线就发愁的无可奈何,碰上下雨,电缆线就更是满线泥巴;雨伞、胶鞋、小平车是与我们的必伴之物,瞌睡、劳累、百家饭是给我们的专利。要说愉悦和幸福,就是安全放映完了每场电影;机器出了故障被顺利排除了,让农民愉快地看完了电影;取回了农民们喜欢的影片;制作的幻灯得到了农民们的喜欢;为宣传时事政治精心制作的流动红布被群众围看赞叹;逢年过节让穿着新衣服的农民继续看电影;我被授予“优秀放映员”称号,财务报表工作被破格奖励,上了《电影通讯》杂志;参加了全地区电影系统背诵大赛;侥幸躲过了一次次车祸;在烈士陵园附近的停车点孤苦伶仃忍寒挨饿数小时,终于等回了公司发回的电影片!关于此,有字为证,1979年3月11日于潭岔路口:
明月悬空——从半后晌一直等到月亮已经挂上树梢
童声彼伏——听着附近吃过晚饭的孩子们的嬉闹声
目击东方——焦急的不断向车辆回来的方向瞭望着
不显待还——过往的车都不是还被迷了一脸的尘土
身冷腹饥——天越来越暗风越来越大肚子越来越饿
起诗安源——用树枝在地上胡划着以忘却阵阵饥寒
后记二
作为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人,突然发现,那种往昔看电影的动人场面似乎已经成了远古的传说,因为30岁左右的人几乎不知道曾经发生过放映电影人和看电影人激动的故事,对他们说起那时的看电影场面他们会一脸茫然。从2000年起,全国诸多媒体以“寻找七十年代电影放映人”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个曾经的一代电影放映人的艰辛和那个举家举村高高兴兴看电影的故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根据诸多的媒体报道,深入生活,寻找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以此为题材作为他们的毕业设计拍摄出了反映那个年代电影放映人生活的纪录片,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放映路上》故事片,非常有生活的讲述了那个时代放电影和看电影的感人故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曾经把自己耀眼的人生阶段献给了中国电影放映事业,给全国乡村百姓送去欢乐,送去科普知识的一代放映员,他们心爱的电影放映机随着电视的普及已成了博物馆的陈列品,他们的晚年生活十分悲惨,他们谈不上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医,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在采访这些老放映员时,看到他们悲惨的生活,一次一次地把自己的钱捐给了他们。
他们是被改革开放时代遗忘的的一代人民放映员。有网民在网上留言说:“在那个年代,看电影是我们这一代人惟一的文化精神支柱,你们为农民乡亲确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历史功绩是世人瞩目的......”
刊载于2013年《百合花》第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