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每逢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人们要出门赏花灯、点灯放焰火、喜猜灯谜、同吃元宵,共庆合家团聚。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提灯几大类,是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诗词书画互相融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品。花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元宵花灯为主题的成套邮票,新中国已发行过3套15枚。其中1981年2月发行《宫灯》特种邮票一套6枚,主图分别是:花篮灯、龙球灯、龙凤灯、宝盆灯、草花灯、牡丹灯,这几枚邮票中的灯彩造型雍容大方,精美豪华。
所谓宫灯,亦即宫廷花灯,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正统的宫灯造型为八角、六角、四角形的,各面画屏图案内容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宫灯用料极为考究,大多是红木、紫檀木、花梨木、楠木等贵重木材,甚至以昂贵的金银装饰。制作要求精细加工,技艺全面,雕、镂、刻、画缺一不可。宫灯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挂灯、座灯、提灯、壁灯等。《宫灯》邮票表现的是花篮灯、龙球灯、龙凤灯、宝盆灯、草花灯、牡丹灯,造型雍容大度,做工精美豪华。

1985年2月,发行《花灯》特种邮票一套4枚,主图选用了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大师制作的精品彩灯,分别为:九莲献瑞(九莲灯)、龙凤呈祥(龙凤灯)、百花齐放(花篮灯)、金玉满堂(金鱼灯)。这套邮票,在设计手法上,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构思巧妙,匠心独具。图案中的浙江杭州地区的花灯代表作品“九莲灯”,造型精巧,色彩富丽;分别为广东佛山地区和广州地区花灯作品的“龙凤灯”、“花篮灯”,制作精巧、寓意吉祥;上海地区花灯的代表是“灯王”何克明老人的“金鱼灯”,花灯由金鱼和莲花、荷叶、藕的形象组成,造型生动活泼,制作精良。



2006年2月12日,我国国家邮政局联手香港特区邮政署、澳门特区邮政局,以“民间灯彩”为主题,各自发行一套特别邮票。内地是2006-3T一套5枚邮票,分别选取了陕西商洛的“鱼灯”、北京的“白菜灯”、江苏南京的“莲花灯”、浙江仙居的“龙凤灯”、广东佛山的“花蝶灯”;香港是一套3枚邮票,外加小型张,选择的是当地的“荷花仙子”、“水仙”、“孔雀”及“童子舞龙”灯,小型张还印上灯谜;澳门发行了一套4枚邮票,外加小型张,图案选择的是“花灯之乡”广东佛山的彩灯,充满了喜庆气氛。
港英当局邮政署也于1984年9月6日为庆祝中秋节发行《香港花灯》一套4枚,所选皆为岭南特色花灯:凤凰灯、麒麟灯、蝴蝶灯、鱼灯,以黑色背景衬托,真实展现了花灯在夜晚的亮丽景象。澳葡当局邮电司1982年10月1日发行《中秋节》邮票一套4枚,每枚的主图都是一个汉字“秋”与一种中国传统彩灯,4枚邮票上的彩灯分别是:嫦娥奔月灯、葫芦灯、八角灯、狮子灯。
灯在海峡彼岸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1993年1月16日,配合举办台北国际传统工艺大展,台湾邮政部门印发《中华传统工艺》邮票一套4枚,第二枚“灯笼”图案表现工匠绘制彩灯。2002年2月26日,印发《台湾民俗活动(上辑)》邮票一套4枚,首枚“放天灯”展示的是岛内地处偏僻的平溪民间农历正月十五以彩灯祈福的仪式。
新加坡曾发行过印有“中国新年”字样的邮票,图案是写有“福”字的鲤鱼灯,寓意新年高升“跳龙门”。
有趣的是,除了元宵花灯频频入选邮票图案之外,灯笼作为光明吉祥的象征,也多次出现在其他内容的邮票上。例如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图,便是一只飘曳在天安门城楼之上、饰有政协标志的硕大灯笼。1987年10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台湾居民大陆探亲方案。同年10月16日、17日,民革中央、台盟总部和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负责人相继发表谈话热诚欢迎台湾乡亲到大陆探亲,同时希望台湾当局能允许大陆的台湾同胞回台湾探亲。为此,原邮电部1988年2月10日特发行JP13《欢迎台胞探亲旅游》纪念邮资明信片一套2枚,邮资图案是由两岸人民喜爱的龙灯、水仙花和汤圆组成,寓意同胞的亲情、乡谊和喜庆团圆。1997年1月5日,2枚一套1997-1T《丁丑年》生肖邮票的第二枚主图,便是一盏写着“牛”字的花灯。2000年发行的《春节》特种邮票,第2枚的图案是两个小朋友在花灯之下放爆竹,小型张“合家欢”的图案也有一个写着“福”字的大红灯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