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阳故宫十大镇馆之宝

(2006-12-23 23:03:20)
分类: 镇馆之宝
    从1926年至今,沈阳故宫刚好走过了80个春秋,在今年10月举行的院庆期间,选出了十大‘镇馆之宝’。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座完整的大型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占地近7万平方米,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代帝王营建和使用的“盛京大内宫阙”。1926年,沈阳故宫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博物馆,2004年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10月11日,高悬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凤凰楼上的乾隆皇帝御笔手书的“紫气东来”,从该博物院收藏的两万多件藏品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据介绍,胜出的十大“宝贝”,其历史、艺术价值都难以估量,都是“国宝”级的文物。

http://zgln.lnd.com.cn/zgln/images/200610/101202.jpg

乾隆御笔“紫气东来”金漆赶珠龙纹匾

  乾隆皇帝手书“紫气东来”金漆赶珠龙纹匾,已高悬于凤凰楼上近300年,目前存世仅一份。紫气东来”匾额长六尺七寸、高二尺七寸,四周浮雕龙,青地金字。这份手书已经成为故宫的一个标志。

    背后故事:“紫气东来”出自一段历史掌故。相传,老子李聃出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便发现,天上有一条紫色云气,自东向西飘然而来。尹喜明白,这是有圣人将要过关的前兆,便立即准备香案行礼迎接。果然,老子骑着青牛从东而来。尹喜便恳请老子写下《道德经》。后来,人们便以“紫气东来”象征祥瑞。乾隆皇帝引用这个典故,则寓意大清开国创业始于辽东、发祥于盛京(沈阳),“王气东方紫,开运亿万年”。

http://zgln.lnd.com.cn/zgln/images/200610/101203.jpg

  郎世宁画作《设色竹荫西狑图轴》

  意大利人郎世宁的画作《设色竹荫西狑图轴》采用了中西结合的绘画方法,画风俊逸。此前,郎世宁的一件画作曾在香港拍出了1764.5万港元的“天价”。

http://zgln.lnd.com.cn/zgln/images/200610/101205.jpg

  皇太极御用鹿角椅

    清皇太极御用鹿角椅制作于360多年前,此椅是利用皇太极狩猎所获麋鹿之角所制,古朴天成。鹿角12个枝叉被巧妙加工成靠背和扶手,椅心以棕绳编织,四腿外加护板并浮雕花卉。

    背后故事:据介绍,清初,狩猎是满族人经常性的生产活动,皇太极亦如此,时常率领后妃子女、诸王大臣等,到叶赫、辉发等地行围打猎。《清太宗实录》记载: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率兵攻打辽西大凌河城,在对面山上搭盖黄幄和黄布城,然后,用红衣大炮轰击大凌河城,顿时吓得山间野兽四处逃窜。这时,一只惊慌失措的大鹿窜进皇太极大帐,被皇太极捕获,然后以其鹿角制成鹿角椅。清朝入关后,作为祖宗遗物,皇太极鹿角椅被珍藏在沈阳故宫内库。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时,都要“恭瞻”皇太极鹿角椅,已成为一项礼制。

http://zgln.lnd.com.cn/zgln/images/200610/101204.jpg

  努尔哈赤御用宝剑

  这把宝剑为国家一级文物,清太祖努尔哈赤御用宝剑全长80.5厘米,剑宽3.1厘米、厚0.7厘米,是明王朝册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时馈赠物。剑刃为精钢所制,剑柄、剑镡有"加官进禄"、"玉兔呈祥"等纹饰图案,剑鞘外包有铜皮和鲨鱼皮。但经专家考证,此剑并非为斩杀所用,而是用于指挥作战。并且从该剑剑身所镌刻铭文来看,乃是努尔哈赤当年臣服于明朝时,明朝所赐之物,后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诏起兵,又以此剑展开对明王朝的全面攻击。

http://zgln.lnd.com.cn/zgln/images/200610/101206.jpg

  《设色康熙南巡图卷》

  清朝画家王翚等人绘制的《设色康熙南巡图卷》长68厘米,宽2560厘米,是历时3年才完成的精品佳作,画面宏大,人物众多,全面反映了康熙皇帝南巡的景象。

http://zgln.lnd.com.cn/zgln/images/200610/101207.jpg

  清乾隆款嵌珐琅缠枝花卉钵

http://zgln.lnd.com.cn/zgln/images/200610/101208.jpg

  皇太极御用腰刀

    清太宗皇太极御用腰刀全长94.5厘米、宽4.5厘米、厚0.7厘米,刀刃锋利,钢质极优。刀鞘系有羊皮签条,上有墨笔楷书汉、满两体文字:“太宗文皇帝御用腰刀一把,盛京尊藏”。

    背后故事:据有关专家介绍,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流传下来的遗物甚少,只有沈阳故宫、北京故宫珍藏几件。努尔哈赤宝剑、皇太极腰刀,便是沈阳故宫珍藏的两件国家甲级文物。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征服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林丹汗妻子苏泰太后与太子额哲,带着“元传玉玺”、“玛哈噶喇金佛”投归皇太极。“玛哈噶喇金佛”是元代国师帕思八用千斤铸成,起初供奉在五台山,后归察哈尔林丹汗。苏泰太后归顺皇太极时,派墨尔根都尔金喇嘛,用白色骆驼驮载这尊“玛哈噶喇金佛”来到盛京(沈阳)城。当白色骆驼行走到盛京城外五里时,卧地不起。于是,皇太极决定在白骆驼卧地处,为“玛哈噶喇金佛”建造佛楼。不久,又在玛哈噶喇佛楼附近,建造规模更大的喇嘛寺庙“莲花净土实胜寺”,即如今北市场地区的“皇寺庙”。3年后,该皇寺庙落成时,皇太极率领八旗诸王、贝勒、大臣前去礼佛,并向“玛哈噶喇金佛”奉献大量祭品。努尔哈赤宝剑、皇太极腰刀作为其中祭品,此后一直在皇寺庙中保存。

   沈阳解放后的1948年11月27日,沈阳故宫开放展览。当时的东北文物管理处,把包括努尔哈赤宝剑、皇太极腰刀在内的一批重要文物调给沈阳故宫展览。从此,这两件兵器便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镇宫之宝。

http://www.sqdc.com/image/qcurio/pic/0011.jpg
后金铁铸大金天命云板

云板为后金时期传世文物,后金天命八年(1623)铸造于牛庄城(今辽宁省海城市),当时用于战争中的报警和传递消息。全物由生铁铸成,上部有一个透孔用来系绳悬挂。云板首、尾均呈云朵形状,板身为长方形,上铸楷书铭文“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十一字,左侧一行五字为双勾阴文,右侧及下部一行六字为凸起阳文。版身正面上下另铸有凸起花卉纹,背面铸有凸起菊叶纹。

    后金天命云版,为清初的“报警器”,采用铸铁“合范”工艺铸造,高54.5厘米、上宽35厘米、下宽44厘米、厚1.2厘米,上下两端呈云头形,中间铸造11个楷书汉字:“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

   背后故事:云版使用于军事,始于明代末期。据载,明朝末年,为防御女真和鞑靼等少数民族侵扰,明军在原辽东长城基础上,筑起一道西起铁厂堡、东至鸭绿江九连城,全长1950明里的辽东边墙,有近10万明军设防,云版便是用来报警的器具之一。努尔哈赤在进入辽东前后,已经仿照明军,在明清防线上使用云版报警。《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三年(1618年)九月初四凌晨,明军偷袭清营,被墩台清兵发现,立即敲响云版报警。云版警报从一个墩台传送到另一个墩台,最终传送到都城、新宾的赫图阿拉。努尔哈赤闻听云版报警后,立即率兵出击。后来,为避免滥用云版,努尔哈赤规定:若在白天看到敌人有一二百,就举一大旗、放一炮、打一次云版;如有一二千敌兵,举两个大旗、放两炮、适当快打云版;如在夜里有万余敌兵,要举起所有大旗、连续放炮、不停地打云版。

   珍藏在沈阳故宫的云版,是天命八年(1623年),在海城牛庄铸造,并在牛庄边台上使用的。牛庄地处三岔河口,为战略要地。天命八年,努尔哈赤重修牛庄城,以加强其防御力量。清朝末年,这块云版被放在牛庄巡检衙门里,用作大堂堂点。后来,有人发现了该云版上的文字,方知为清朝开国遗物,价值珍贵,遂送到海城他山公园保管。1955年,该云版被沈阳故宫工作人员发现,于是征集入藏沈阳故宫。该云版为国家一级文物。

金代交龙钮大钟

    金代交龙钮大钟原悬挂于方城内钟楼上。该钟通高125厘米、口径120厘米、厚12厘米、重3000公斤。背后故事:经考证,该钟于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铸造。令人不解的是,这口大钟历经金、元、明三朝500多年后,竟然从内蒙昭乌达盟宁城县的“感圣寺”“出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辽南盖州城。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5月,努尔哈赤夺取辽东之后来到盖州巡视,有人便将这口金代大钟作为贡品献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认为这个铜钟是祖宗遗物,便运到辽阳。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将后金政权迁都沈阳时,将该铜钟一并运到沈阳。清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建盛京钟楼、鼓楼时,将该铜钟悬挂于钟楼之上,成为盛京定更鸣钟。当时钟楼位于如今朝阳街与中街路十字路口,上有重檐亭阁、垛口,下设拱形门洞,可以通车;钟楼与设立在正阳街与中街路十字路口的鼓楼遥相呼应。成为盛京方城内一大景观。古时计时,把一夜分为五更,这口大钟鸣响后,八门、八关依次鸣锣传筹呼应,气势恢弘:“钟打谯楼第几更,八关接续听锣鸣。狺狺中有谁家犬,吠入深宵不断声。”直到1930年拆除钟楼时,才将该铜钟移存沈阳故宫。  

另外两大“镇馆之宝”为:后金天命云板、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