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传国产电影全军覆没并非危言耸听

(2012-05-28 18:41:18)
标签:

娱乐

宁浩

中国

国产电影

进口大片

分类: 影视辣评

    拨开浮云见月明,2012年,又是一季惨淡的票房收官,导演抱怨院线不排片,制片方抱怨推广营销不给力,院线使出浑身解数来推动上座率,无果,观众还是喜欢扎堆去看进口大片,用一句危言耸听的话来形容,国产电影真的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了。网上疯传国产电影全军覆没表和自相残杀表,有图有真相,在进口大片“高富帅”的票房面前,国产电影还真就是“矮穷挫”,正当人们还在欣慰一批中生代导演给了国产电影以新希望时,铁的票房数据落差摆在面前,梦想跌进现实,人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一切惨痛的现状。中国电影也许到了摊牌反思的时刻了!  

国产电影进口大片的夹缝中自相残杀

    近些年来,国产电影一直在进口大片的夹缝中求生存。从上图票房的落差数据中看得真真切切。虽说《黄金大劫案》宁浩从《泰坦尼克号2》的夹击中杀出重围取得1.5亿的不错成绩单,但《匹夫》《追凶》却难敌好莱坞大片的攻势,仅以一两千万的票房成绩黯然退场。笔者眼中的国产电影就是,一年冒一两个过亿经典片,大部分片子徘徊在千万左右,更多的电影则陷入百万亏本的泥潭中无法自拔。相比之下,进口大片票房则大有逆天之势,票房成绩几乎都能破亿元,《碟中谍4》《泰坦尼克号2》《复仇者联盟》等单片创收恐怕全年国产电影票房都叠加都无法企及。

    王小帅导演抱怨院线排片不给力,为《我11》喊冤,以市场为导向的院线一方略表同情但却很无奈。《赛德克巴莱》如此一部经典史诗级巨作,完全有实力抗衡进口大片,但宣传包装不到位,也显得底气不足。电影市场完全失控了,以至于到了靠明星、导演、媒体振臂疾呼的程度,弘扬民族大义,支持国产电影的呼声,成了最后的看家本领。多少年了,国产电影一直没有抵抗进口大片的勇气,只能勉强在进口大片的档期缝隙中求生存,制片方,发行公司都战略性的抢占进口大片的空隙市场,与其和正面冲击进口大片,不如暗地里和国产电影互相厮杀,已经成了中国电影人之间默传的生存之道。可是选择自相残杀对中国的电影市场有何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国产电影没能力追上进口大片么?

网传国产电影全军覆没并非危言耸听

国产电影PK进口大片,可圈可点的差距

    发源于西方的产物电影,在欧美导演的手下产出一系列极具工艺性的电影,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有系列连贯的科幻,人文剧本后继,有精致严谨的创作态度做保障。国产电影注重文本式的信息载体,而欧美电影则是工艺化的巨制,论文化内涵,国产电影有老祖宗先天赋予,略胜一筹,讲技术,谈艺术,国产电影则弱不禁风。国产电影并没有认清电影的本质,从先天基因上就败给了欧美电影。

   1、从组织策划上看,进口大片高成本投入,重高科技技术渲染,耗时长,拍的很精致,而且有一套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哈雷波特、变形金刚、生化危机等系列电影的产出,连环巨制大片让影迷们大呼过瘾。国产电影则大多是小成本粗制滥造之作,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内容同质化甚为严重,技术水准差,快餐化的拍摄加工,整个电影市场被搅成了一锅粥。我们从制片方哪里看不出那种对电影工艺的虔诚态度,大家都想挣票房,都想抢市场,想开拓出一条盈利的商业模式,不想过多投入,不想冒险,不愿意耗时间精心制作,始终拿不出高质量水准的影片。没有一个好的动机牵引,国产电影败在了起跑线上。

  2、从制片内容上看。国产电影的故事模式也已经老套化了,枪战片一次次上演警匪无间道,恐怖片到最后总是场梦一场,革命片不变的抗日主旋律,剧情片夺宝、除暴、无厘头,历史片各种经典的重复翻拍等等,国产电影到了只看开头就能猜测出结尾的地步了。导演,制片人,知道国产电影的软肋在何处,却不愿意轻易冒险,永远对票房市场抱有一片侥幸的心理,用老套可复制化的模式来运作,不赚钱只要能保证不陪也好,再加上广电总局多年不变的僵化审片标准,即使又一些星星之火,也被扼杀在摇篮当中了。相比之下,进口大片,剧情上并没有多大的优势,但却靠特技,技术掌握了自己商业化可复制的模式。如果同样内容不给力的话,观众自然会选择看着过瘾的大片。

  3、从发行推广上看。进口大片院线上线不需要太多宣传就能有不错的票房,而相反国产电影造势宣传却困难重重。一个优秀的国产电影要通过营销手段走向市场,内忧外患,要正面迎战进口大片不说,还得顶住同类国产大片的舆论包围圈。这种环境下,国产电影其实在走一条全民娱乐的不归路,看似电影投入有所提升,但钱全部砸在娱乐明星大腕上了,营销推广也基本围绕明星来展开,去秀秀戛纳,露露胸,掐掐架,各种霏霏之事不绝于耳。媒体在制造娱乐化的泡沫水分,主演明星在炮制各种无厘头的八卦新闻,有为导演在透支自身积累的美誉,观众则在一波波糖衣炮弹当中躺着也中枪,从电影院走出来又难掩失落之感,对国产电影仅有的一点信心也被消磨殆尽了。在国内没有了票房支撑,很多国产电影都寄希望于出售海外版权来弥补亏本,遗憾的是,外国发行商却读不到国产电影里的特殊文化内涵。国产影片在海外的版权交易也趋于惨淡。亏,狂亏,中国电影或许真的衰退到中国足球的层次了。

网传国产电影全军覆没并非危言耸听

   敢问国产电影路在何方?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两张表格中所列的国产电影,虽说被进口大片榨干了市场,但是透过这些电影能感受到一股正在奋起的力量。电影界冒出了一大批中生代实力导演,张艺谋,冯小刚,姜文等老当益壮,宁浩、张杨、杨树鹏等导演后起之秀。从已经上映的多部电影,《绣花鞋》《黄金大劫案》《匹夫》《追凶》等可以看出来国产电影正在挖寻不同的文化底蕴,影片制作也在朝着国际化接轨。我们在冷静思考国产电影的不足之时,也应该为国产电影努力的方向欣喜鼓舞。因为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或许并没我们想得那么简单。

   面对票房的失意,导演制片方其实是需要得到鼓励支持的,但叫好不叫座的国产电影尴尬现实又让舆论以口水相加,作为制片方其实很无辜,国家广电总局的审片标准顽固不变,各种限制,憋得制片方导演根本喘不过气,个个带着镣铐跳舞,没有完全自由创作发挥的空间。国内恐怖电影没有分级制度,导演绞尽脑汁躲避各种苛刻的审查,从片名设计到内容细节,步步紧逼,没有了真正的恐怖、灵异等特色,国产电影的恐怖片结尾怎么做都是让人失望的。《绣花鞋》《魅妆》《搜索》国产恐怖片挑大梁的片子在何方,就看广电总局的旗帜往哪飘。不做过多要求,但求严苛的审片标准能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所宽限。中国电影已经“被沉睡”太久……

   总结一下,现在国产电影的惨痛局面跟目前电影市场浮躁的环境息息相关。投入更高成本并没有用在做精致影片上,而是用来明星大腕的片酬以及互相竞争厮杀的巨额营销费用上。耗用更多时间不是在片子质量上攻坚,而是在排片投机上机关算尽。制造更多噱头并没有严格按照电影实力来宣传,而是在欺骗消费者的感情,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商业模式的追求没有在系列根底上不断挖掘,而是不断尝鲜,用未知挑战观众的无知。大家都在拼实力演员,拼排场,拼票房,有谁认真思考过国产电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靠影视文化兴邦的夙愿何时才能在与进口大片的对抗中找到平衡点,大家试目以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