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零补贴”比“零月薪”更可怕

(2010-05-26 11:30:58)

    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布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称,在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人群中,接受零月薪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和20%,而去年本科生接受零月薪的人数仅为1.2%。

    关于大学生“零月薪”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在网络上吵的沸沸扬扬的。针对网络上的各方声音,笔者也不愿意多说什么,做为一名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我结合自己的实习遭遇来谈谈,如此就业压力下,我们在向社会回报什么,社会在向我们输出什么。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用这句话来形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再好不过了。

   “零月薪”这一词,不用我解释,即是,大学生自身不提薪资要求,义务给单位做义务劳动。

    “零补贴”这一词,你们并不知道,如果不是那次实习的遭遇,或许我也不知道它的客观存在。

   首先我想先谈谈我自己对于“零月薪”的看法。“零月薪”只所以能够为不少学生接受,是多种因素促使下的结果。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太严峻,就业压力太紧迫,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你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一想法的诞生,甚至经过了几年的时间酝酿。刚入大学不久,老师就张口闭口就业难,希望给我们激烈,更加用功学习。然而却不料,这好意的相告却为以后的学习心态埋下了祸根,不少学生在经历几次考试失意之后,索性放弃勤奋,放弃一切能使成绩提升为A的的可能,开始沉迷网络游戏,痴迷网络小说,谈恋爱等等。大学生活从此时起就变成应付考试的差事,不少学生都放弃了对学习的主动性,成为被动的接受,被动的考试,考证。直到有一天,多年的差事要终结了,要毕业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原本也许不会是现实的现实,如今却推不开了。各种就业门槛压力下,只能拾起最后一个救命稻草,我是大学生,我有高学历,我愿意义务劳动来证明你自己,就业岗位还会拒绝我么。这里蕴含的对教育的失望和反讽不言而喻。这是很现实的是,原谅“我们”原谅这个社会,在不得已之下,一向称为天之骄子的我们,只能无奈接受这样的事实。这样,并不代表,自己没压力,原先嘲笑那月光一族,当毕业了发现自己还是啃老族的时候,不知做何感想。也许,那才是最真实的我们,也是那个“我们”永远找不到了。(也许很消极,但却是存在于一部分学生的想法)

   很庆幸,我没有成为上述所说的那一类学生,可能是我比较“另类”吧。我喜欢出去闯,喜欢到处找工作,碰到好多次骗人的,也有真正赚了钱的,现在说说我的一次悲惨遭遇。

   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找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去就职,有没有工资无所谓,我无法解读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去跟主管应聘的聊了一句,我当时表现的很冲动,说我会卖力做,用心做,只要给我个机会就成,人家一下子就猜透了我的心思,最后给的结论是,可以留下来工作,每个月会发一定的“补贴”,我当时心情蛮激动的,想着工作找到了,还能拿到补贴,自己以后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然而一个月后,借由说,公司财务吃紧,我自己表现又一遍,所谓的补助只是奖金而已,既然工作一般也就拿不到了,要看第二个月的表现了。第二个月,我更加努力了,甚至一两个兴趣都不去上课了,一心工作,心想,肯定可以赚回人生的第一桶金了,谁知,最后公司却借由我出现的一点小差错,直接辞我出门。我当时,一个感觉就是自己受骗了,所谓的“零补助”不过是一个诱惑陷阱,倘若一个公司提的是高薪资,也许还能辨别出真假,想着补贴的话应该会给点的,毕竟自己在努力工作,谁知道得到的竟然是这样的下场。当时,真的对这个社会无比的失望。也许这只是我一个人的遭遇,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可能这也是存在的一个社会现实。

   “零月薪”我自己追求的,没有人骗我,我或许真会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零补贴”他人应给我的,给不了,感觉自己受骗了,带来的心理影响不敢估量。

   “零补贴”比“零月薪”更可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