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砝码可言之轻,当某些捍卫心理防线被击垮的时候,轻生者常有,但谁也没有,也没有谁愿意去低估过生命的价值。殊不知,一种隐遁的强力磁场时刻在生与死间释放能量,生命的高贵正在于此,生死之间一越界,便显现存在的意义,反思,哀痛之后留下的会是什么?

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被发现在宿舍卫生间内用毛巾上吊自杀。年少生命瞬息凋谢,一丝遗憾,一份惋惜。究其原因,称死者考取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带母亲到沪求学。无钱租房杨向学校申请允母居住宿舍,未果。宿管员被指禁止其母进入宿舍。一直找房没着落,重压之下,选择了结束生命。临走留下了极具讽刺意味一句话:“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是不是学历越高,知识水平越高,生命的价值就越显的大?
是不是,付出了,收获了,心理就平衡了?
是不是,智者总会更加珍视生命的权利,那对生命的漠视又属于谁呢?
一次生与死的跨越,一个可怜的弱者,用生命的代价拷问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可否认是为了前途,前途里埋藏着能给予我们生存条件的财富,总而言之,所谓生命的意义,以及所作出的诸种努力都是为了生存。因为有生命,每个人都必须有生存的权利,然而生活往往不尽人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让生命精彩演绎。杨元元的悲剧,告诉我们,以生命的名义诠释,所谓生死都只不过是一场戏。有人在“生”的环境里觅“死”有人在“死”的条件下逃“生”。生生死死,如果不寄予诠释,都只是一个个谜,那么谜底显然就是生活本身,是关于“现实”的追问。
教育本身是好的,想让每个人都通过自身的潜修变得充实,变得更能适应残酷社会的竞争压力。知识改变命运,无论跟谁谈起,都会显得理直气壮。因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少了权势参杂,少了世情纷杂,抑或说,知识会给人一个理论上更强惊的求生能力。现实呢,杨元元的死说明了什么?知识似乎形同皇帝的新装版,滑稽可笑,如此不堪一击。平心而论,现实的人,都不会把知识跟生存划等号,事实上二者也不能构成平等,倘若有人把它化整了,那么生与死也该归零了。杨元元正是这么一个悲剧。出身贫困的她,之所以会有现在的成绩,少不了家人,父老乡亲的期望,因为穷人眼里知识既是命运,这一点是很难转变的。她自身也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推进着她努力,那就是知识那头无尽的财富。我想学习不是件很功利的事情,但多少人为了功利而学习?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稀奇的事情。如果说教育是失败的,就在于此,因为,多少人让教育变成一份可敬而又可怕的事情,存亡都关乎教育了,那么由谁来诠释生命的价值呢?
一封死亡录取通知书,成功的下放给一个高等研究生手中,学费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就这样,我们的天之骄子还是选择了,事实上也别无选择了。在她看来知识就是命运,有了知识,命运却危在旦夕,那,这些年来追求的究竟是些什么?从某种程度上,受教育程度越深,便陷得越深,陷得越深,糊涂的越彻底,这才让生与死的界限归零。
我不是在批评教育,也不是在拷问现实。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生命给了每个人生存的权利,秘诀是双手,我们可以用双手赢得生存,当然教育是条捷径,都形成了一种概念,靠大脑比考双手,简单,回报还多,因此多少人选择了挤教育这座独木桥。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更多渠道求得生存。用生命做嫁衣葬身教育是否太过荒唐,引人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