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夏红
陈夏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49
  • 关注人气:3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家族的口述史——评沈宁著:《刀口上的家族》

(2008-09-05 15:12:49)
标签:

陶希圣

高宗武

汪精卫

刀口上的家族

书评

陈夏红

文化

分类: 闲读聊斋

               一个家族的口述史

                     ——评沈宁著:《刀口上的家族》

 

书评人  陈夏红

 

沈宁先生是沈钧儒的侄子、陶希圣的外孙。由于这重关系,使得他以这两个家族的历史为主题的著述,屡屡得到读者的欢迎,比如《百世门风》,再比如新近出版的《刀口上的家族》。前者涉及沈、陶两家,后者仅涉及陶家。

 

一个家族的口述史——评沈宁著:《刀口上的家族》《刀口上的家族》以陶希圣为核心,上溯至陶希圣的外母一辈,下迄于沈宁的父母沈苏儒、陶琴薰结婚。但从叙述结构上来说,这本书并不是开门见山就从陶希圣的父母辈谈起,平铺直叙,洋洋洒洒,而是采用复线叙述法,一条线索是1939年底的高陶事件,另外一条线索是陶家历史。前者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后者则如道家常,娓娓道来。这两条线索并不必然按照奇数章、偶数章来交叉排列,并无一定规律可循。也就是说,高陶事件与陶家历史次第转换,如果按正常顺序读,两条线索次第交换,读者的思绪也如同船过三峡,腾云驾雾,破涛汹涌,柳暗花明。这是一个不能不指出的特点,这种特点一般在小说中用得较多,类似以家族史为题材的著作用比较罕见。

 

尽管采用了文学化的叙事方式,但这并不能说这本《刀口上的家族》是一部纯文学作品,——尽管其文学性丝毫不逊色于史学价值。客观地讲,《刀口上的家族》是一部关于陶家家族的口述历史。在这部口述历史中,沈宁是记录者,而沈宁的母亲陶琴薰则是主要讲述者。而在依靠这种口述史料的同时,沈宁显然还参照了大量跟此主题有关的其他史料,比如外公陶希圣的回忆录《潮流与点滴》、三舅陶恒生的《“高陶事件”始末》,甚至还有即将在大陆出版的“高陶事件”另一当事人高宗武先生的回忆录《深入虎穴》等等。口述史大家唐德刚教授说,口述历史是口述材料与其他史料互相印证的结晶,“一般而言,大学者的口述史料大概有百分之五十、六十;非学术人士的口述史料只有百分之十五、二十左右。” 正所谓“三分口述,七分史料”,沈宁先生的这部《刀口上的家族》,叙述事件的完满程度证明作者在爬梳史料方面肯定下了不少功夫。

 

一个家族的口述史——评沈宁著:《刀口上的家族》由此我们不能不指出该书另外一个特点,即“故事采用小说体裁撰写,使用真实姓名,再加以戏剧化”(见陶恒生序)。小说体裁保证了《刀口上的家族》的可读性与文学性,那么真实姓名,则保证了该书的真实性。按常理说,坚持可读性与文学性并不难,但坚持真实姓名,则不是一般的难。匿名的时候,前无狼后无虎,海阔天空,风平浪静,你爱谁谁;但是一旦使用真实姓名,则前有狼后有虎,今天狼说哪儿哪儿与事实不符,明天虎说哪儿哪儿与真相不和。你的作品能否难得住读者尤其是当事人火眼金睛的审视?对此问题,大多数作者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大都用化名了事,甚至再来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云云,将真实叙述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但沈宁近乎固执地运用了真实姓名,——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一个形容词使用的不准确都有可能被当事人找上门来的。我们不能不对沈宁的这种固执与坚持表示敬意。

 

但对于“戏剧化”的这种写作手法,我多少持保留意见。“戏剧化”在这本书中的主要表现,除了结构上的次第交错安排外,主要就是对白的大量使用。大量使用对白固然能够增加现场感,但也使得语言多少有点啰嗦,甚至大量阅读对话后,多少有点“审美疲劳”;除此而外,大量使用对白,还使得叙述的文脉屡屡被打断,难有一气呵成之感。

 

回到正题。既然以文学性与真实性来作为卖点,《刀口上的家族》属于传记文学作品自无疑问。说起传记文学,不能不提台湾的《传记文学》杂志,这本被誉为“民国史上的长城”的杂志,四十多年来发表了大量文采斐然、史料翔实的传记文学作品,包括上文中提到的陶希圣的《潮流与点滴》、高宗武的回忆录《深入龙潭》等等,都是在《传记文学》上首发。手头有本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出版的《什么是传记文学》,这本小册子是《传记文学》主编刘绍唐等,在这本刊物创刊初期对于什么是传记文学、如何写传记文学等问题思考的结晶。刘绍唐的文章指出,传记文学就是要“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我们认为‘传记文学’与其说是历史,毋宁说是文学。传记文学是以传记为领域的一种文学,任何与传记有关的文字与资料都是传记文学的作品。”“传记文学唯有真挚才可以感人,也唯有真实才富有历史价值”,刘公此言乃得传记文学之三昧。在我看来,沈宁先生的《刀口上的家族》正是这么一部真挚、真实的传记文学作品。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越读越少,越读越薄,甚至很多读者都习惯于以报刊杂志之类快餐读物为阅读的基本素材。对于这类读者而言,这本《刀口上的家族》读起来恐怕难以避免畏难情绪,洋洋洒洒五十五万字,厚达八百多页,即便一目十行地阅读,恐怕也得一段时间。但我依然愿意真挚地建议这些读者,宁愿读一部《刀口上的家族》,也不读数十本杂志,能够在庸庸碌碌的快节奏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放缓脚步,回到历史的现场,感受“一段无法尘封的血泪历史,一部荣辱沉浮的时代悲歌”,的确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也唯有如此,方才不辜负作者沈宁的一片苦心:“愿我们的后代不再经历那种苦难,也不必再书写那种浸泪的文字。”

 

 

【沈宁著:《刀口上的家族》,新星出版社2008年5月版,48.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可怜闻一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