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内蒙宁夏行之十三——秦兵马俑

标签:
兵马俑汽车 |
分类: 旅行流水账 |
第九天(8月8号):西安 – 兵马俑 - 郑州
早上进城喝了碗河南的特色美食——糊辣汤,生活在西安的河南人很多,所以这里的糊辣汤味道很是地道。
喝完胡辣汤,开车前往临潼去看兵马俑。
下高速过临潼城区,费了些周折才找到兵马俑,通往兵马俑的老路在修。
一排排一列列武士,秩序井然地排列在一条条甬道中。
甬道中间是土墙,原来架设顶棚的痕迹尚在。兵俑手握拳状,手中原本持有的兵器,兵器也是真正的兵器,所以据考证这些兵器大都已在秦朝灭亡时候,被项羽的部队所收缴使用。
让草根感到奇怪的是,整个大阵最前面的三排兵俑,居然都不穿盔戴甲。莫不是如几十年前的人民解放军一样,不戴钢盔,强调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抑或是敢死队?轻装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突入敌阵,直取中军?
不过专家考察说这些是弩兵,属于远射“火力”的部队,似乎不应该是第一线冲锋部队。但是这种说法不能解释为什么身无片甲,走在阵列前面自然是敌方第一轮“火力”打击对象,防护能力更重要。要不怎么现代也是坦克突击,步兵随后跟进呢?
后面跟随的主力大队
不过虽然披甲,但兵俑头上也没有盔,大都带着一顶软帽,软软地包住头
而在发髻处形成一个凸起。
大队中不但有步兵,还有战马,战马原来应该拉有战车。马型塑造虽然简约,但是那种苍劲之势赫然而现。
一号坑现有的阵列已然气势宏大,但是据称这些整理好的兵俑只占一号坑总数的三分之一。
余下的尚待发掘整理,考虑到研究和保护并行,这项工作目前正在缓慢进行。
一个兵俑露出脸来,面带微笑地看着俺们这帮两千年后的后人。
向一号坑的后面走,斜坡上下,摆着一些看起来是新近发掘清理好的兵俑,考古人员似乎也在思索他们原来应该是怎么排列的?
展厅后部地面上的这些些兵俑,似乎考古人员多少心中有数了,把他们按照应有的队形排列好。
出一号坑后侧门来到三号坑,三号坑规模看起来小很多,据专家考证这里是指挥部,现有一部分兵俑被清理出来归拢好。
这个场景可以清楚地看到,秦俑都是脚踏地砖之上,所谓的秦砖汉瓦的秦砖了。
这四位中间的一位是驭手,4名士兵共同驾驭一辆战车作战。士兵前面还有4匹马,因为角度的问题,只能拍到半拉马屁股,马的照片就无法奉上了。
旁边的坑里还有大量散落的兵俑尚待发掘。
二号坑似乎大都没有开始发掘。
只是打了几个探方一窥虚实。从探方的情况来看,值得期待。
因为未有发掘,所以人们大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眼,就把目光转向旁边陈列在玻璃柜子里面的兵马俑身上了。
这是一个跪射俑,目光炯炯面带微笑,在秦始皇伟大思想的指引下,心中充满必胜信念,脸上荡漾着革命乐观主义笑容。
而头发并不是简单地扎起,而是在脑后先编了两条发辫,看来当年也是时尚青年。
这个头上有冠的应该是军官了,身上盔甲齐全。
这位,不用说就猜得到了——将军。看了他,就能理解一个名词“将军肚”。
另外几个柜子陈列着出土兵器,当然,木柄早已腐烂,现在展示的是后配上的。
两千年过去了,这些戈矛依然棱角分明,看来秦人制造工艺做的不错。
更令人称道的是,兵器上都刻有文字记录,充分显示了秦始皇时代质量管理的科学严谨。
参观完兵马俑,吃过下午饭,开上了回家的路。
连霍高速西安至潼关段正在加宽,双向交通都被挤在南半幅上。
对面车道上一辆吊车正在起吊一辆卡车,看来这辆卡车是从我们这边车道杀到对面的,司机显然是分神了。很奇怪的是,对面并未造成拥堵,只有一辆大客车在静静地等待道路清理工作完成。
快到潼关,车走不动了,后面的车也赶了上来,慢慢形成拥堵。
对面的车道上仍然空空如也,不过等了一会儿,一辆路政的皮卡车引导着两个卡车纵队缓缓驶来,原来都被堵到潼关那边了。
驶来车队的速度缓慢,因为不时地需要停下来等待逆行加塞的小车掉头回去让开道路。
爬上一个坡观察形势,东面,车队拍成一条长龙。
时走时停,终于缓缓地通过了潼关进入河南。河南境内也是多处修路,还好并未造成严重拥堵。
回到家里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