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统的来历与传承发展
张盛钏
侯外庐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第一编《北宋时期的理学·概说》中说:“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很重视《周易》的研究,作《易解》和《易口义》,借《周易》以排佛、道,并且虚构儒家的道统,说儒家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等自有一套前后相续的治邦安民之道和人生哲学,这些才是最深刻的哲理。”文中说石介“虚构儒家道统”的观点,可能值得商榷。
唐代韩愈的《原道》一文中,就已经明确儒家的圣人君臣之间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说:唐代“儒家为了从理论上与佛教抗衡,表示自己学有本源而非出于臆造,韩愈又仿照僧侣地主阶级传世法系的法统,制造了圣人传道的道统”。由此可知,“虚构儒家道统”的人,应该是韩愈,而不是石介。
韩愈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拯天下之溺”的大儒,他“制造了圣人传道的道统”,为宋明理学家所认可。宋初石介所说的儒家道统,其实是转述韩愈的主张。北宋程颐为其兄程颢所作《墓表》说:“周公没,圣人之道路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程颐关于儒家道统的看法,大致上也是传承韩愈的观点。
到了朱熹,不仅承继韩愈的道统观,还阐述得更详细更完整。他在《〈中庸〉章句序》中说:“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朱熹认为尧舜禹以后,“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如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担心时间越久,越失去儒家道统的本来面目,于是推原尧舜以来相传之意,写了《中庸》,传给后来的读书人。
根据韩愈、朱熹的阐述,儒家道统的传承大致是: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姬旦—孔子—颜渊、曾参—(曾参传)子思—孟轲—韩愈—二程、朱熹等宋明理学家。
写于二Ο一四年七月十七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