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称,不久前,深圳益田村的一位老人在小区内滑倒,额头磕破,面部贴地窒息而亡。人们匆匆走过,无人帮扶,也没人打120,只有一个保安跑去派出所喊警察。家属感慨人情冷漠,保安称不扶是害怕承担责任。肖雨生的儿女们称,益田村物业管理处见死不救,严重失职渎职,他们会把管理处告上法庭。而物管处则认为没有任何疏忽。近年来屡屡发生老年人摔倒的纠纷案,而后又屡屡发生老年摔倒无人敢扶甚至致死的事件,究竟是什么使人们伸出温暖双手的勇气丧失殆尽?面对摔倒的老人,人们为何“不敢扶”呢?
一遇老人摔倒,人们总爱拿彭宇案说事儿,先不说彭宇案的真相究竟如何,单说彭宇的败诉并判赔一事,由于众多媒体的倾向性报道使得公众形成了一种“助人为乐反被讹”的印象和判断,绝大部分公众便以彭宇的“遭遇”为戒,打出
“闲事少管”的旗号,以至于很大一部分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时候纷纷表示,再遇到老人跌倒的情况,“不敢扶”或者“不会扶”,因为其实“不是不敢扶,是没钱扶”
!这是网友关于“老人摔倒无人扶致死”新闻发表的评论,虽然极尽直白和刻薄,但也无可厚非。毕竟在生活节奏加快和生存压力加大的今天,人们没有精力和金钱去做无谓的消耗。
彭宇案的真相,恐怕只有双方的当事人才心知肚明。在双方对簿公堂的时候,双方据理力争、各执一词,是很正常的,但是经过调解后,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公众视线,而不给公众一个交代,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舆论发酵之后,公共事件属性所造成的公共影响,已波及到千千万万的人,事情的真相关系到人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关系到此类事件对人们今后的思想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和参照作用。当事人也包括此类事件中的旁观者和目击者,有些真相很难还原,但是与事件相关的人都要有尽可能去还原事情真相的态度,而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