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人比做题重要

(2006-09-03 16:37:48)
分类: 转摘与摘录

  今天早上,在马斌读报中听到一则消息:一个考入南京某所高校的考生,因其父没钱摆“谢师宴”,为了要挟父亲,他在马路上裸奔。没办法,其父只得又四处举债,为他在高档豪华酒店痛摆“谢师宴”。

  听到这则消息后,心情十分沉重。一名蹬三轮车的工人,靠一人之力养活全家老小,供孩子读书十二年,这要撒下多少汗水,其中的艰辛有几人能够体谅。当孩子终于考上大学后,学费还要借,可儿子又提出要大摆“谢师宴”,这多让老父辛酸和为难。一个懂事的孩子,是绝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的。而这个考生,我们只能说他在文化知识上考入了大学,可他的思想品德却远远地低于中学生水平,因为他不懂事,不知道体谅父母。我们的教育,难道只是为了使学生考上大学吗?为什么没有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呢?

  我们都知道高考对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意味着什么。为了高考,为了使孩子今后有一个好的前途,我们牺牲了多少:儿童牺牲了快乐的童年,青年牺牲了美好的青春,他们的童年和青春都在伏案苦读中度过了。背,逐渐地弯曲了;眼睛,慢慢地近视了;他们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独立思考,只是成为做题的工具。而教师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我看到我的同事普遍地比其他行业的同龄人显得憔悴和苍老,常年累月地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

  这是国家之痛、民族之痛、教育之痛、教师之痛、家庭之痛、孩子之痛。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完善我们的教育,完善高考制度,我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改变这种局面。高考本身不能否定,没有高考的话,普通人家的子女深造的机会将更少。但我们也不能一切都为了高考吧?毕竟考入大学的人不是全部,即使真地考上大学了,可在他们形成世界观的初、高中这个关键时期,我们错失了教育良机,他们的习惯已养成,性格已形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形成。若想再改变,要花费多大的气力啊!还不一定能够改变。

  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一个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就该注意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否则,一定会自食恶果。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觉得应该了解全班每个同学的家庭状况,即使高考结束了,也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我相信这位学生的班主任,一定不知道这名学生的家庭情况,如果知道的话,他一定会拒绝去赴这场“谢师宴”,而且会把工作做在前,不让学生家长摆着个“谢师宴”。他还会和他的同事一道,拒绝参加这样的“谢师宴”,这是可以做到的。平时在工作中也有类似的家长请客,我身边的同事几乎都拒绝了。我的同事都说,家长请的客“不好吃”,家长没必要请客,老师也不喜欢这样的请客。

  我们老师都很辛苦,尤其是高中老师,可以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于工作中,如果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在孩子考上大学后,为了表达对老师的谢意,举行“谢师宴”,我个人以为无可厚非,前提:条件许可。毕竟考上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传统对现代还是有着深刻地影响的。但如果家境困难,举债摆宴,对请客和受请的双方,都是一种压力,还是不请为好,有句话说得好:量体裁衣。

  孩子为什么不顾家庭状况,而要求老父大摆“谢师宴”呢?我觉得一是家长没有注意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就这个家庭来讲,由于家境困难,家长又是蹬三轮车的工人,没时间和精力与孩子沟通;二是学校也忽视了德育。我本人就是一名教师,高中、初中都教过。回想自己从教20多年的经历,觉得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忽视了德育。因为德育不好用分数评价,高考也没有德育分数,如果高考把德育列入考核范畴的话,肯定会是另外一种状况了。但我们又知道,德育怎么能靠分数衡量呢?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是能够用分数分出高低的。谁能说思想品德88分和92分的人差在哪里呢?因为人的思想也是在变化的。实际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不单是指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指道德品质方面的不断自我完善。

  希望我们的教育专家、领导,百忙中研究一下怎样改变教育的这种只抓分数的令人痛心的局面,不能让教育一直成为我们的国家之痛。学校、家庭都要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不会做人,光会做题有什么用?说不准最终害人害己危害社会呢。

素面布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