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有多少杨元元依然生活在痛苦之中?

(2009-12-15 20:34:01)
标签:

气压

气球

心理底线

名言

杨元元

杂谈

分类: 关于社会
还有多少杨元元依然生活在痛苦之中?
 
当我在早报上,看到这个报道。除了遗憾,我的心里只剩下一种无奈,一种对被挂上“贫穷”帽子的群体的怜悯。
 
之后,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此事的帖子。谁对谁错,我先不说。我了解到,杨元元是湖北宜昌人,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当时弟弟尚不满四岁。后来她通过自己对只是的执着追求,就读于上海海事大学。2009年11月26日早上,杨元元在24号宿舍楼506室的卫生间内,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的水龙头上,半蹲着以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点可以说明:杨元元的家庭是绝对的贫困,学校不允许其母亲到宿舍借住,杨元元心理崩溃而自杀。这样来看,事情就很简单,可是问题却很复杂。
 
 
“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这句和名言相反的词汇出现在死者的日记里。很痛心,但却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法学系研究生”这样的学位,可以证明她很有文化,很有知识。我相信,也正是“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造就了她的性格和她取得的学位。然而结果是,知识并没有改变她贫穷的命运。所以,她对自己的人生格言产生了怀疑,再加上现实的残酷无情,最终导致自己心理防线崩溃,最后用自缢来解脱。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痛苦,能比死更疼”。陈琳的母亲在,自己女儿的追悼会上这样说。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死更疼的痛苦。但是我认为,这句话只是一种身外人的感叹。我一直认为,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个气球,而社会,家庭,爱情事业,各方面的压力都是这个气球所有承载的气压。如果气压,超过这个人的心理底线,它就会爆炸,就会完全失去理性或者用自杀来解脱。所以有人疯了,而杨元元选择了自杀。
 
 
本来我不想来讨论这件事情的责任。可是世界上,仍然还有那么多的杨元元,依然生活在这种极度危险的压力下。我就苟且用自己的观点来简单的分析一下。第一:正如网友所说,学校是有责任的。如果从刚开始,学校就一直给予杨元元及母亲一定的物质帮助,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第二:杨元元自身的问题,可能因为她对那句名言较真,一味的最求知识,而忽略了自身的条件。第三:大学教育体制与知识传授范围的问题。如果说应试教育只是在教导什么叫方程,什么叫专业,而去培养和知识有关与生活无关的机器,我相信“就业难”等问题,会让更多大学生自杀。第四:社会对“贫穷大学生”资助体制的不完善。国家和有关部门是出台了很多文件,帮助这些杨元元。但是百无一疏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期待。
不想再多说了,更不希望再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愿:逝者安息。
 
作者:断了腿的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