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想起那穿城而过的高考,仍然唏嘘不已,不知当年是怎么做到的

标签:
社会 |
分类: 杨保强笔尖上的天下 |

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七个年头,我就是在这一年参加的高考。
和前几年一样,那年的高考考场设在县城的各中小学校。当时的县城,总共有6所学校,两所高中,一中和四中;两所初中,一初中和二初中,两所小学,城关一小和城关二小。
从风物传说上讲,这座叫作唐河的豫南小城,被称为风帆船地。有船就必然有水,这水也叫唐河,南北向流过城西,西关的街坊就临河而建。这座古城东西向建在自然形成的高岗上,高岗东南西北四边之外,高程陡然下降,很陡的坡度。高岗四周轮廓清晰,绝佳的一艘大船模样跃然天地间。大自然鬼斧神工,在城东中轴交点,又平地起一天然高垒,古代方士便撺掇当局建了一座9层青砖密檐圆塔,名为泗州塔,这便是船桅了。

1983年的县乡还十分清贫,大家手里都没有什么钱,而且,县城除了一个国营的招待所之外,也几乎没有其他旅馆有食宿供应,为了解决乡下高中的考生食宿问题,县政府想到了唐河师范,一所建在唐河的师范学校。
于是,考试前一天上午,学生们便在老师的带领下,带着简陋的行李,实际上大多是一个床单,向唐河师范方向出发。那所师范,建在泗州塔脚下,最早的校舍,便是利用了泗州塔的道房,如此一路走一路想,竟有了朝觐般的向往。
在学生宿舍安顿下来之后,老师送来了饭票,午饭在师范学校食堂就餐,一碗面汤,一份南瓜加辣椒炒制的菜,两个馒头。

李老师并没有如期倒下。接下来三天的考试里,李老师排了来去考场的方案,什么时间就餐,什么时间休息,什么时间集合,在哪里集合,列什么队形,谁在首位,谁在末位,男生两端,女生中间,什么时间出发,途经哪个路口,哪个街巷,等等,都编排得清清楚楚。
那几天李老师似乎就没有休息过,无论什么时间抬眼,都能在视线范围内寻见他。1983年的高考理科开考7门课,语、数、英、理、化、生、政,要考3天。3天时间里,李老师带头,他的学生列队在后面跟着,有时街上行人多的时候,还领喊口号,“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现在想来,那是威慑行人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