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男孩因偷钱被爸爸吊打——正在伤害孩子的,是那个拍视频的人

标签:
社会 |
分类: 杨保强笔尖上的天下 |
5月28日,针对广东一男孩因偷钱被爸爸扒掉裤子,在街坊邻居面前,当街吊起来用竹条抽打的网络视频,警方回应:大人教育方式比较偏激,孩子没有受伤。
关于这个问题,古籍《呻吟语》中给出的答案是,“对众不责”。写这本书的是明朝学者吕坤,他列了教育幼童的“七不责”——“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吕坤说不让在人多的场合批评教育孩子,是认为孩子稚幼,自尊心经不起稍稍挫伤,主张给孩子留有自尊。不伤害自尊并非一定要溺爱孩子,在这位太原巡抚的著述《呻吟语》中,他讲道,以肥甘爱儿女而不思其伤身,以姑息爱儿女而不恤其败德, 甚至病以死患大辟而不知悔者,皆妇人之仁也。

而民间却有一个截然相反的箴言,“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就是说,教育孩子应该在堂前,在有他人在场的场合。话外之意,就是要让孩子的愧疚感得到最大的触动,这使得孩子更容易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与此类比,教育妻子则相反,要在一个避开人的小场合。这就像医生给人诊病,裁缝给人裁衣一样,因人而异地实施教育。

那么,到底哪个说法对呢?笔者认为,这是个“度“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中,大家都是即时发现问题,即时打、罚、呵、斥纠正的,没有谁家仪式满满的先拉回家,再坐下谈心的。从视频中看,广东那个家长,他体罚孩子的环境,是在街坊邻里面前,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熟人,家长熟识孩子也熟识,这些人对孩子来说,介于家人和外人之间。从这个“度“来讲,正如警方说的,家长有些过激,但孩子没有受伤。在家长里短的市井,这是件司空见惯的事。
这个问题的问题出在视频,出在拍视频者。原本人家的圈子就那么大,像一棵棵树苗一样,每家的孩子都在这么个圈子里,在这个苗圃里,被阳光雨露,被培育修剪,各家都一样。现在你拍了视频,又发出去网上,满天下都是眼睛。天下之大,“堂前”“对众”,尽皆渺小,小孩子的自尊还怎么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