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格物致知指什么?

(2017-04-13 18:06:53)
标签:

杂谈

分类: 公民社会
http://s8/middle/001mHhfZzy7agUduNpQe6

http://mp.weixin.qq.com/s/HcKhkhWJEnqv1xO2uar_3g

王阳明所说的格物致良知指什么?

原创 2017-04-13 蔺建昌 自由语文人

 

王阳明所说的格物致良知指什么?


王阳明思想的理论核心是对“心”的认识,而实践核心则是“致良知”。

心是什么?王阳明用了一系列的概念去描述,比如良知、至诚、明德、天理、灵明、觉知、道、性等,这些概念和心是同义词,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语境去指称同一个心。

心的特征是什么?心无动无静,无善无不善。它是人的天性,不依赖思维思虑和后天学习而能知是知非。

心没有实体,它是一种“空无”的状态。

用比喻的方法可能更容易说明心是什么。心就如同一面明镜,映照万物,物善则善,物恶则恶,物去心留,不被物所染著。

用佛教的术语,心相当于自性,或者说完全没有物与欲所存在的那个空灵空寂的状态,也就是慧能所讲的“本来无一物”的那个状态。

参照现代西方心理学哲学的术语,王阳明所说的心相当于“纯粹的意识”,就是我们所有思维思想观念进行活动的那个“内在空间”,或者说知道我们在“思想”的那个思想本后的觉知。

心是人人都具有的,人与人之间并无差别,所以说“中国犹一人也”。

什么是致良知呢?良知即是心,所以,“致良知”也可以说就是“致心”。

致是至的意思,致良知就是达到恢复心最初始的本真状态,如同无一物一尘所存在染着的“明镜”状态。

为什么要致良知呢?

因为心会“动于欲,蔽于私”,会被个人的欲望和自私自利遮蔽和蒙昧。这些欲望如名利得失等,在情绪情感上的体现就是喜怒哀乐。

怎么致良知呢?致良知在于格物,格物也就是在致良知,格物是致良知的工夫。

格是正的意思。物是就是事物。这个事物不是我们现实中所指的实在的事物,是心中的事物。

心之用就在于起意动念,意念是心之动用。意念一定是对于某一事物的意念,某一事物一定是被意念的事物,事物和意念是同一个东西,不可分割。

这里可以借用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来参证,意向性即指意识一定是关于某事某物的意识。

所以格物,换句话说就是正“意念事物”。心原本是无善无恶的,但心上的意念发动却有善有恶,意念容易被自私自利的私智私欲所污染,所以格物正意就是要去除这些私欲之蔽,即去人欲,存天理,天理即心。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核心在于去除“意念事物”中的“私欲”,而不是意念事物,实现用“本真的心”去顺应知觉心上那个没有私欲私心所污染的“意念事物”,让心对“意念事物”去直接做出是非判断,因为心本来就是知是知非的,而不是用“私欲私心私智”去对“意念事物”做出是非好恶的判断。

在何处去私欲之蔽呢?格物告诉了我们,也就是在心中的“意念事物”上去格,即“人需在事上磨”。王阳明强调,在意念事物上去格物,就避免了致良知“着空”。

那么到底如何去格物致知去私欲呢?“吾心良知一觉,” 即保持心之觉知省察!当私意私欲萌发之时,“这一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总结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知,觉知,保持心之觉知。

当心中没有私欲遮蔽,而能直接感知意念事物时,就达到了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的境界。

知行合一中的知是觉知之意,心中一念发动即是行,所以知行合一可以解释为心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觉知心中的意念之动。知行要能合一关键在于知行之中没有一丝一毫之私欲存在。

那么格物致良知的目的是不是要达到心上一念不生一物不存的“空寂”状态呢?不是,如果这样就会走上佛家的道路。王阳明要入世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遁入空门与世无争。

说到底,王阳明的心学,格物致良知之论,描述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个人心理状态,即心直接觉知意念事物而不夹杂私欲的一种心理状态,套用现象学的一句话,即是直面事物本身!

王阳明讲了许多东西,可以归结为:时刻保持心之觉知警觉!心一觉私欲无存,心一觉良知即致!

 

 


 蔺建昌,陕西商州人,70后,研究生学历。业余读书写字,追求思维之理性,思想之独立,精神之自由,灵魂之高贵!微信公众号:自由语文人,欢迎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