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弦误拂

(2018-07-23 22:06:44)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心弦误拂

 

 

心弦误拂
哦,天哪!
    就像我的竹箫,因为隔壁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停止吟唱,人的心,也会因为某个事情而归于静默。  
    如今那个让竹箫停止吟唱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而那根竹箫依然静静地站立在一排书的边上——它似乎习惯了静默,或者觉得静默也是一种歌吟吧。你看,那些书都是静默的,可是你一打开,里面的故事就活跃起来,买菜的,挑水的,唱歌的,跳舞的,醉酒的,争论的,等日出的,看日落的……
    就像那根竹箫习惯了静默,那几根琴弦也习惯于静默。灰尘也喜爱静默,轻轻地敷上来,仿佛在一缕阳光里舞蹈,舞乏了,觉得琴弦是最好的落脚之处,因为什么时候想舞了,琴声可以让它们再飞起来。
    我时常静静地坐在书架旁,看着那些书发呆。我已经知道每本书里的故事,所以,发呆的时候也是在看书,把自己的经历、情绪跟书里的故事掺合在一起,同喜同悲也同静默。
    看书的时候,不经意间就看到了竹箫。目光抚过竹箫,凉冰冰的,当年停止歌吟大约在冬季,那股寒凉郁结着,一直没有散去。竹箫不语,我的心里却被一丝情绪划过,很轻,但是像月光拂过琴弦,淡淡地窸窣,自己能听见。
    不仅仅是月光,一阵风、几点雨、两三声虫鸣、一串脚步走过……年龄把生活弄成了浅睡眠,醒和睡好像阴阳八卦图,相生相克,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把梦碰响,然后过去现在未来全搅和到一起,虚实结合地演绎起来,而且颇有感情,哪怕人已经豁然坐起,情绪依然在一咏三叹,宛如诗歌里的复沓。
    就不奇怪为什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永远晾晒不干了,就不怀疑“铁马冰河入梦来”太过遥远了,就不诧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为何啜泣之声可闻了……人的情感在岁月里磨砺,越来越纤细,细若蜘蛛抛在夜风里的游丝,碰到什么就粘上去,搭成桥,编成网,每一根丝上都粘着东西,一只挣扎着的小虫,或者一串烟一样的细雾;亦细若久置的琴弦,有的松了劲儿,不复当年的音色,有的依然紧绷,别说风吹草动、花开叶落,连暮色降临、黎明渐起都能抚起满心的情绪。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人真是好情致,李端的这首《听筝》,寥寥数语,就把弹筝女子的情态、心理勾画出来。更难得的是周郎,军国要务缠身,还能顾及他人弹错的一个音符,可谓举重若轻又举轻若重了。如果没有悠游的心态,大兵压境的局势下,还不知道手忙脚乱成啥样了呢,难怪苏轼羡慕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于是又想起苏轼《留侯论》里的一句话,“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也是一种宁静,用内心的强大来应对外来的无常。苏轼的静跟周瑜不同,周瑜与孙氏是姻亲,除了被重用,还有受信任,心里本来就不乱,这才能端坐且有闲情;苏轼呢,才气太大,又不知收敛,因此动辄得咎,左右碰壁,进退失据,所以他说的很多话听起来特别像自我暗示或者自我安慰。
    心如琴弦。弦只要还在琴上,就会有意无意发出细细碎碎的声响,不成曲调,却分明还是琴的声音。
                                                       2018.7.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