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为难自己的闭路循环
(2018-06-13 16:19:31)
为难自己的闭路循环
哦,天哪!
人会为难别人,有人还以此为乐,可是有人会为难自己吗?不说,可能都不在意,一说,就会发现我们常常为难自己,而且用绳子打上死结,挣都挣不脱。
孩子明天就要参加中考了,烦躁不安的情绪已经过去,心理稳定地等待那份检验他学习水平的试卷。
看着他笑眯眯的表情,我的心里倒泛起一阵酸涩:这就要告别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了吗?可我还在迷恋他的幼稚、他的莽撞、他的口无遮拦、他的肆无忌惮……他把我那个年龄段的一切完整地演绎了一遍,而我,似乎一直在看着自己的影子表演。
我们也曾讨论过读书跟生活的关系,结论是:只要为人正派,做事努力,不读书也能生活得不错。这一点我们都深信不疑。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辛苦地读书呢?结论是:读了书再去做平凡的事,可能会更好。人的一生是没有草稿的,不可逆转,无法修改。“可能”、“更”,两个词语很巧妙地打了一个结,把自己乖乖地捆绑起来。
以前做业务,发现有的老师不写教案就进班上课,对此提出疑议,学校或者老师本人解释:课上得很好,为什么还要写教案?我说:如果写了教案,规划更清晰,课堂效果会更好。没有反驳,因为无法反驳——“如果”、“更”,在这些虚拟前提和虚拟结果面前,怎么说都挣不开被捆绑的思维。今天想想,那不是学术讨论,是强加于人语言设计。
读了英国马修·萨伊德的《黑匣子思维》才知道,这种想问题的方式叫思维的“闭路循环”,即面对问题的自我安慰与植根于观念中的对失败的反感,包括受到质疑时倾向于自我防卫,寻找替罪羊,因为担心失败而制定模糊的目标,很快从记忆中删除失败的印迹等等。
他说不敢面对失败就无法从失败中获得学习,导致很多行业不能进步。他举的对比性例子是航空和医疗。其实教育比医疗更不善于运用黑匣子思维,这个话题以后再说吧。
这里想说的是,人进入思维“闭路循环”后的心态:抗拒,逃避,懊悔,自责,长时间的自我否定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折磨,是一种自我为难。
尽管已有大量的前车之鉴,很多人似乎还是不能挣开“闭路循环”的枷锁。
我跟孩子说:咱们定个明确的目标,努力去做,做不到就坦然面对,好不好?生活的路有很多条,我不想让他只看到一条;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不想让他把自己早早地框进某一种。这不是给他找退路,而是想让他明白——没有什么比坦然面对、主动接受更能让自己获得自由,从而找到再出发的勇气。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可以预设的事情并不多,能够按照预设顺利抵达的愿望恰恰缺少生活的味道……我想跟孩子说的东西太多了,可是我更知道,别人说的,和自己体验到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我不想让他过早触及生活的本质。
那么好吧,孩子,考试很重要,但不论发生什么状况,记得别为难自己。
2018.6.13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