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亡两妇人

(2017-10-21 07:05:18)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闲话
存亡两妇人
哦,天哪!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是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的祠堂中的对联。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
    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韩信初在项羽部下从军,但未受到重用,又改投刘邦麾下,仍未得到重用。韩信一气之下,愤然出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好言抚慰,并向刘邦极力保举,拜为大将,屡建奇功,被封为淮阴侯。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反而猜疑韩信,韩信知道后,便与夏阳侯陈豨交通密谋,被韩信一个门客的兄弟举报。吕后知道后便与萧何商量,引诱韩信到长乐宫中,将他斩首,所以后人说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少年时虽有才能却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做生意又不善于谋划,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受到人们的辱骂和鄙视。有一次,韩信在淮阴城下钓鱼,眼看已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还没有地方可去。河边有一些老年妇女在漂洗棉絮,有位善良的老人看见韩信饥饿难耐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菜拿出来给韩信吃,这样连着十几天,韩信非常感激,发誓以后定要重报这位老大妈。老人听了这话后,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根本没有指望你来报答。”
    先把这故事放下,我来说说最近读书的事儿。
    最近一口气把余秋雨先生的《北大授课》读完,深感意犹未尽。那是一部教学实录吗?似乎更是一本文化史或者叫文化哲学著作,散点式地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透视。举几个例子来看看先生的目光吧:
    他理解的“知命”是这样的:孔子所谓知天命,就是不断地领会现实对自己的容忍程度,也就是自己能够在现实中的发挥程度。这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生命行为的“边界触摸”。触摸的结果,知道了自己,也知道了“天”的意思,因此也知道了“命”。
    分析《史记》的叙事特点时顺便来了一句:我当时很疑惑,为什么老舍主张“尽量不用成语”呢?后来看书多了渐渐明白,成语是人们作一般表述时的通用拐杖,对高水准的文学表述者来说,它很可能变成“类型化”障碍。
  总结对陶渊明的看法时说:田园是陶渊明的“此岸理想”,桃花源则是他的“彼岸理想”。
    这样的语句可以说俯拾皆是,常常是三言两语就把困扰我的问题点透了,或者把我习惯性的思维撞了一个趔趄。
    早上坐在沙发上读胡健先生的博客,里面提到了韩信和漂母,让我突然想起余秋雨先生曾经总结过“母性文化”,立即到书架前翻阅,竟然一下在《天涯故事》里找到了。那是一篇讲海南岛的长散文,从海南岛的历史里提炼出“母性文化”的容纳、温暖和淡定,让人在无路可走时感受到召唤、劝导与安抚,在绝境中看到另一条蹊径。所以,他笔下的“母性文化”虽然不是简单的女性文化,但大多与女性有关。
    然而,我觉得我们还应该看到,“母性文化”也充满着矛盾:她接纳与再生着善,经常又不得不拒斥善,甚至有时也滋生恶的成分。“生死两妇人”,从个体角度看,漂母属于善,而吕后属于恶,但从“母性”整体上看,则是善恶同体的。这种说法看上去可能有些牵强,那么我们来看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当孩子衣食无忧时,母亲大多会教育孩子做一个干净、正直的人,可当孩子面对饥饿威胁时,母亲就会忘掉干净、正直对孩子的重要性,偷、抢、骗也能成为她可以容忍和接受的生存之道。当她举起刀枪面对一个试图威胁她孩子生命的人或兽,是否还记得面前的生命也有母亲?
    是的,父亲在孩子面临威胁时也一样会暴露野性,而当孩子处于安定环境中则表现出优雅,所以我说“母性”不是女性,而是所有人心底的温柔与冷硬两面,这两面常常在特定的情境下互相指责、谩骂、纠缠、撕扯,这便是矛盾。之所以用“母性”来概括,是因为在女性身上体现的更加充分。我们可以推想一下,如果吕后坐在漂母的捣衣石上,而漂母高居在吕后的宝座上,她们对韩信的方式是否会一如当初?那又会是什么心态和观点呢?“情境”是理解事件的关键。
    大概是女性善良的时候多而不得不善的时候少一些吧,所以不论古今还是中外,母性总是美好的、高尚的、伟大的,所以始终受人尊敬和膜拜。且不说夏娃、女娲这些祖先级的神话人物,就连菩萨来到中国也渐渐显出女性的相貌特征。“女神”是一个古已有之的称呼,而“男神”则是近年才仿造出来的。“和亲”为什么能消弭男人之间的厮杀?除了婚姻带来的特殊关系,我想在派出和接纳双方的心里,都有一个深层的观念——女性是善的代表。西方人不像中国人对女性要么单纯地崇拜,要么一味地贬斥,塞壬的歌声、潘多拉的宝盒——他们可能早就发现了母性中的矛盾性。
    与“母性”最接近的事物是大地、大海,它们是承载人类、承载一切生命的胸怀,人们崇拜着,也祈求着,畏惧着,甚至怨恨着、诅咒着。“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骂娘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娘”柔弱可欺吗?我想大概是因为“娘”的身上矛盾性的东西太明显了。
    不管怎么说,漂母的故事还是直抵人内心的深处,而吕后的处境似乎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谅解,毕竟人是好善的,况且每个人的心里都多少有些“不得已”,岁月最终会告诉人们如何自处,知命也好、此岸彼岸也好,人终究要靠彼此的温暖活着,母性永远不可或缺
                                                    2017.10.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命运和生活
后一篇:生活不押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