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有风景
哦,天哪!
路本身不是目标,它连接着起点和目标,决定着从起点到目标的方式、速度和过程。如果功利一点讲,只要能够到达终点,路本身是可以被忽略的。这样说起来,路有点像媒婆。然而,生活中没有人敢忽视路,所以关于路的想法和情绪一直萦绕在人的心头,有时喜,有时忧。
不过,如果带着看风景的心思行路,路就不仅仅是通往目标的途径了,因为路边就有风景,甚或路本身、走路的人也是风景。这是这次出行的一大感触。
在西宁吃早餐,要了三个开花馒头、三碗稀饭、三个卤蛋。结账的时候,一位中年妇女站在桌前愣了半天还没报出金额。我们说:三个馒头,一个一块钱,一共三块;三碗稀饭,一碗四块,一共十二块……我们还没说完呢,中年妇女说:别这样算,太乱。她扒拉着手指头算起来,一碗稀饭四块,两碗八块,三碗……她还没算好,我家小子就笑了:敢情只会加法不会乘法!加法是一步一步朝前走,哪怕行程有十万八千里,也不能翻筋斗云,乘法就不是这样了。算数的方法不同,不只是快慢的问题,更是思维方式问题。
同车有位浙江台州的生意人,思维活跃,见解颇多,只要车上有人说话,他总爱插上两句。不过从他的言谈中,感觉他不是正宗的浙江人。“方便的太”、“好吃的太”、“便宜的太”……语音倒是浙江的,可这是哪里的语法特征?
突然想起去年到西安,导游讲过的一个小段子:俩朋友相见,拥抱,说“额想你的太太”,意思是太想你啦。陕西人表示程度喜欢用“太”,“太太”是程度叠加,就是特别特别想念的意思;他们又喜欢把程度词放在后面,中间加个“的”,于是乎成了“额想你的太太”,外地人不了解还以为此人是个疯子呢。可是浙江人怎么会这样说话呢?后来从他的言谈中渐渐明白,他在河南做生意已经二十多年了。原来是方言已改,乡音依旧。
请恕我们无聊,回来后偶尔聊起旅游,就称之为“的太”了。
前往德令哈途中,经过海拔最高处,司机停下车,让大家下去感受一下,他自己到山坡上去弄一盒土,说是朋友嘱托带点净土回去做净瓶用的。“的太”一反每回下车磨磨蹭蹭、反复检查的习惯,从车尾跑到车头,第一个冲下去,直奔山上跑。导游喊:慢点儿,当心高反!他不管不顾,抡起胳膊不停地向山上撇东西,弄得我们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抛的是硬币,大概是一种发大财之类的祈求。一位北京的老人家笑笑说:生意人的心思,咱不懂。
回到车上,“的太”的儿子抱怨:神经病啊,把我攒着的硬币都扔了,那是留上厕所用的啊!
在沙漠和草原上,吃饭不是什么问题,但上厕所绝对是大问题——人烟稀少,排泄对牧民不算个事儿,可游客就不知如何解决了。偶尔到个有人烟的地方,人家随便弄点东西一挡,上面挂个牌子“厕所2元”,边上放个纸盒子,也没人看着,身上没有零钱,想方便就非常不方便。
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那些人,如今面目已经一点一点模糊了,但一起走过的路、一起经历的风雨、一起看过的风景,却总是与人紧紧连在一起——人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2017.8.22-23
加载中,请稍候......